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之中,小贷公司也在加速入场。近日,贵州科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金小贷”)向省内某电力集团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标志着贵州省小额贷款公司首笔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业务成功落地。
科金小贷董事长陈绍华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绿色信贷对小贷公司的风控方式、产品设计等诸多环节都提出新的要求,行业正在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同时,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信贷会成为小贷公司传统业务的一个有力补充,但短期内或挤占一定利润空间,需要公司依托自身战略进行取舍。
多元化产品仍待探索
在碳金融产品的落地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挑战,比如碳排放权的交易尚不活跃,相应实施细则尚不明晰,一定程度限制了碳排放权质押产品的投放规模,也限制了产品大规模地在全国的复制以及开发。
据悉,上述电力集团主要致力于投资水电、光伏、天然气、储能电站等清洁可再生能源项目,科金小贷了解到其融资需求后,为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与贵州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针对企业融资需求设计专项绿色金融服务方案,以传统火电碳排放权配额质押方式进行贷款投放。
关于此次贷款的授信、风控等细节,陈绍华告诉记者,首先需审核企业的贷款用途是否符合政策要求,即用于新能源领域投资(如光伏、水电)。授信定价方面,科金小贷参考了碳排放权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价格,2021年碳排放权价格在38.5元/吨至62.29元/吨的范围波动,从风控角度考量,取了最低的价格授信作为评估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区别于有形资产抵押,碳排放权属于无形资产。因此,不论是风控方式、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以及贷后管理的整体设计都作出相应的变化。比如,风控环节需要额外关注碳排放交易的价格变动、企业使用的过程中是否超额,以及未来企业的碳排放权分配额度是增加还是减少等。
总体而言,陈绍华认为,行业仍在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目前也在向产品多元化方向不断努力。比如目前的绿色信贷碳金融产品风控要素中已经包含了碳排放权,未来,企业是否可将碳汇等碳资产也作为融资的质押要素值得探讨。
需要指出的是,小贷公司投放绿色信贷仍然在探索初期,碳市场交易机制建设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落实方面尚不及预期,诸多方面依旧存在难点待解决。陈绍华坦言,在碳金融产品的落地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挑战,比如碳排放权的交易尚不活跃,相应实施细则尚不明晰,一定程度限制了碳排放权质押产品的投放规模,也限制了产品大规模地在全国的复制以及开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交易与投资会逐渐增加,相关金融产品的投放也可以相应增加。
关于绿色信贷较传统小贷业务的挑战与难点,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告诉记者,相较而言,绿色信贷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准确评估和监测项目的环境效益。比如贷款发放前项目预估的环境效益如何,贷款发放后、资金使用过程中和贷款结清时的实际环境效益如何,目前银行的绿色信贷尚没解决这一难题,小贷公司的实力规模、人才专业性等方面无法与银行相比,要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更显吃力。
不过,在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中,这一问题相对容易解决。目前已有专业的碳交易所和碳核查、绿色评估认证等第三方机构服务,如果绿色信贷扩大覆盖至所有绿色项目,对绿色项目属性的判定和环境效益的评估和监测都需要第三方绿色评估和监测检测机构服务。有了专业机构的介入,也将缓解风控、贷后管理等压力和风险,只需要理顺机制,确保第三方机构出具数据和监测检测报告的专业性和真实性即可规避很多风险。
或成小贷主力业务
绿色信贷将会成为小贷公司传统业务的一个有力补充。
记者注意到,近期也有小贷公司表示将向绿色信贷转型。结合诸多背景,小贷行业目前整体状态较为低迷,绿色信贷能否成为行业的转型趋势?
陈绍华认为,金融本身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去改变战略方向,但目前绿色产业也尚在发展初期,相关绿色产业市场培育和配套法律法规的细则或规则还在完善和细化的过程中,短期内小贷整个行业是否会将这一方向转型仍有待观察,未来相信行业会结合整体市场的发展和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
对此,郭海飞则认为,在小贷行业整体较低迷的背景下,绿色信贷将会成为小贷公司传统业务的一个有力补充。在全国践行“双碳”目标的当下,绿色信贷也将是小贷公司一个长期的转型方向,未来甚至有可能绿色信贷成为小贷公司的主要产品和主营业务。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的推进过程可能相一致。
特别地,绿色信贷对于小贷公司增加了识别判定绿色项目的要求,如何能够判定是否属于绿色信贷,贷款发放前需要预估项目的环境效益如何,贷款结清时需要监测统计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势必会挤占一定利润空间,小贷公司是否能够放弃眼前盈利模式,追寻长期的蓝海红利,这是一个战略抉择,也是挑战和门槛。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