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复市,自此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保障金融服务不停歇,全方面助企纾困,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如今,前期的政策已显成效。在5月8日上海召开的最新一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多位参会的金融部门负责人透露了相关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市主要大中型中资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超过6400亿元,同比增长30%;累计投放无缝续贷1992亿元,其中无还本续贷同比增长109%;对困难企业实施延后还款超过81亿元;向731家抗疫物资保供企业、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35亿元......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更多的金融助企纾困措施正在路上。
针对普惠群体倾斜信贷资源
受疫情影响,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入受到影响,缺钱成了首要难题。自第一财经“抗疫助企”平台上线以来,截至4月末,已收到200余家企业的求助信息,其中涉及金融领域的占比约三分之一,多家企业在问题反馈时均提到了“银行信贷”这一难题。
对此,相关金融政策正加大支持力度。“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总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在发布会上称,我们在已有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基础上,积极运用国家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等优惠政策,督促带动金融机构重点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做好相关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在支持企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3月份以来,上海市各金融机构共向731家抗疫物资保供企业、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35亿元,其中80%为信用贷款;向餐饮零售、旅游运输等受疫情影响的1万多家企业发放贷款723亿元。
在支持个人方面,监管部门明确要求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和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逾期信贷业务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依调整后的还款安排报送征信记录;已经报送的,按征信纠错程序予以调整。
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曹光群在会上也表示,针对部分企业“增贷款”和“降成本”的诉求,要求金融机构做到应贷尽贷。一方面,要求银行机构对于有发展前景、信誉良好但暂时流动资金受困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市主要大中型中资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超过6400亿元,同比增长30%。
另一方面,鼓励减费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对小微企业和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人群,鼓励采取息费减免、保险赠送等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约4.96%,为全国最低地区之一。
鼓励金融机构应续尽续
除了提高新增贷款规模外,针对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难”“续贷难”的现状,鼓励金融机构做到应续尽续。
曹光群称,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银保监局一方面大力推进无缝续贷行动,稳定企业融资预期,要求银行按照“零门槛申请、零费用办理、零周期续贷”原则,支持中小微企业无缝续贷;另一方面,实施贷款延后还款行动,加大金融纾困力度。
央行上海总部也表示,针对受疫情影响、个人房贷还款困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指导金融机构迅速回应市场关切,鼓励应延尽延,推出延期还款、调整还款计划等措施,缓解客户还款压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出租车司机、网店店主、货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的信贷支持。
据悉,今年一季度,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通过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方式,累计投放无缝续贷1992亿元,其中无还本续贷同比增长109%;同时,还对困难企业实施延后还款超过81亿元,累计为2万多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提供了延后还款服务。
在促进金融机构续贷方面,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也推出了相关措施。该局副局长管小军介绍称,该局推动地方金融组织通过展期、无还本续贷、延长还款期限(最长可延至2022年12月31日),以及降低贷款利率、担保费率等减轻企业负担。
同时,针对企业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近期部分企业反映因疫情防控影响员工工资发放,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市民服务热线办公室以及在沪50多家商业银行,迅速建立工作专班和应急处理机制,支持商业银行通过线上核验企业身份和支付工资意愿,接收相关材料,为企业发放工资提供便捷服务。
为了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上海银保监局还专门建立复工复产纾困协调和监测机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支持抗疫和复工复产作为今年重点任务,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纳入年度考核。
加大对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力度
对于重点领域的企业,金融机构也在加强服务。
此前,受疫情影响,部分高速公路出现服务区关停、防疫检测站拥堵等情况,造成物流受阻,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物流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生命线”,而资金是物流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
上海市银行和保险机构不断加大对货运物流和货车司机的支持力度。曹光群介绍称,截至今年4月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