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能够充分应对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带来的挑战与冲击?缓交房贷是否具有普遍推广可行性?我国通货膨胀情况预计如何?疫情影响下,长三角等地区信贷投放是否收缩?
4月15日,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有关热点。
一、疫情多变,银保监会将来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叶燕斐:近期出台了很多纾困政策。一是原有政策要继续实施好,特别是要支持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二是对目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特别是餐饮、旅游等行业,对这些出现特殊困难的行业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们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三是要督促银行机构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的接续转换。对于具有还款意愿和吸纳就业能力存在临时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要统筹考虑展期、重组等手段,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方式,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灵活配置金融资源。最后,对货运行业、货车司机面临的困难要加大支持力度,
二、银行保险机构总体风险是否可控?
王朝弟:一是从金融总量来看,我们整个金融稳定性更强。1990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总资产大概只有4万多亿元,目前已经增加到370万亿元以上,翻了90多倍。其中高风险金融机构在总量当中的占比非常之低,也就是1%左右。
二是从金融机构数量看,高风险金融机构占比也很低。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例,高风险金融机构已经由2017年末的14%左右下降到9%左右。而且高风险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体量也很小,整体影响不大。
三是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防控风险。比如前面开场白里讲到的,我们有信托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再加上存款保险,都较好地发挥了行业互助保障作用,确保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持续稳定发展,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三、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还有哪些制度性安排?
刘忠瑞:从银保监会层面来说,分别成立于1995年和2014年的保险保障基金和信托业保障基金是我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较好地发挥了行业互助保障作用,确保信托业和保险业持续稳健运行,总体风险可控,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广泛认可。近期,银保监会对两个基金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对基金募集、使用、管理机制等进行了优化,增强了基金费率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了基金的可持续能力,为处置高风险机构、维护保单持有人和信托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保险业和信托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正在认真研究各方面反馈意见,对两个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适时发布。
四、中国银行业能够充分应对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带来的挑战与冲击?
首先,对美联储加息要辩证看待,短期看可能是利差收窄,美国的资产更有吸引力,但是长期来看,美国现在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长端利率比较低,大家对美国经济长远预期也不是特别看好,收益率能不能长期维持,还是有疑问的。另外,美国的通货膨胀比中国高很多,一个国家如果通胀比较高,是很难维持比较好的经济发展的。
第二,要看经济潜力。中国去年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刚刚摸到高收入国家的门,还没进到门里面,这么大的发展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机遇。所以中国的资产将增加更大吸引力。
第三,从汇率角度看,中国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指数显著低于现在的名义利率汇率水平。从德国、日本的历史来看,本币都是升值的,因为要回归到购买力平价水平。长远看,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还是会提高的。
第四,我们国家的主权债务相对GDP比重低,主权信用非常稳定,应该说坚如磐石,这对境外投资者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五、“新市民”金融服务,下一步监管重点是什么?
王朝弟:一是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保险保障水平;二是优化住房金融服务,支持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先易后难解决新市民住房需求;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金融支持;四是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提供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五是推动金融政策与财政、住房、就业、社保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逐步缓解“新市民”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六、缓交房贷是否具有普遍推广可行性?
刘忠瑞:2020年以来,银行机构通过延后还款期限,调整还款计划,以及对符合条件的客户不催收、不报征信、不纳入黑名单等措施,为受疫情影响客户纾困解难。例如,建设银行累计为100万的客户延后按揭贷款还款期限,金额大约是4330亿元;农业银行办理按揭贷款延期140万笔,金额4658亿元。
针对当前疫情散发影响的情况,银保监会将进一步抓实抓细政策落实,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落实机制,丰富办理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客户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