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补血"进行时:今年已发债超6990亿元,中小行需求旺
时间:2022-04-12 17:32:4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作为资本补充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银行发债步伐进一步加快,债券发行规模出现大幅增长。第一财经记者根据Wind统计,截至4月11日,年内已有58家商业银行发债,规模达699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3%左右。

从发行主体上看,中小行发债数量明显增加,成为市场“补血”的主力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发债规模的增加一方面是受年初市场流动性充裕之下发债成本较低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有关,考虑到疫情及风险处置消耗资本金等因素,近来银行资本补充需求较为旺盛,尤其是中小行。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债券发行热潮将持续。对于银行而言,目前结构性缺存款、缺长期稳定资金已成为经营中的主要问题,同时,“稳增长”背景下,信贷端将保持适度扩张,且进一步向小微企业、绿色以及三农等领域倾斜,这也就意味着,银行资本补充的需求仍然较大。由此,多数观点预计,未来包括二级资本债在内的补充资本工具发行仍将保持适度增长态势。

发债规模同比增超50%

近日,随着浙商银行、中国银行两笔永续债的发行上市,银行发债规模再创新高。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统计,开年以来,银行已发行74只债券,规模达6990.5亿元,远超去年同期4571.7亿元的发行量。其中,2月是发行高峰,当月发行规模为2765亿元,占比近四成。

这一高增的发债规模与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不无关系,年初随着资金市场利率下行,银行发债成本有所降低,为债券发行提供了较好环境。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对记者称,开年以来银行发债利率快速下行,其中资本工具一度逼近疫情最低位,这成为规模大幅上量的重要原因。

比如,工商银行于今年1月18日发行的一笔35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为3.28%,而在2021年1月19日,该行发行的一笔30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票面利率为4.15%,今年明显降低;与此同时,银行发行的其他专项金融债,如绿色金融债、小微企业债等,票面利率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有观点称,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和资本补充利率的下行,除了受国内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银行发行的金融债较受投资机构欢迎,这类债券往往风险较低,且收益相对较高,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备受投资者青睐。

与此同时,发债规模的提高也反映了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某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记者称,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商业银行对资本总量的增长有刚性需求,而在利率市场化及全球低利率的背景下,银行净息差逐渐收窄,内生资本补充能力下降,银行寻求更多资本补充渠道。而且,大的监管环境也鼓励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具体从金融债类型来看,自年初以来,商业银行发行的普通金融债规模达38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74%;发行的次级债为316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0%左右,其中,二级资本债达1987.5亿元,占总发行规模的28%,较去年同期的816.7亿元大增143%;永续债规模为118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61%。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资本补充工具,二级资本债一直是银行发行的“主力军”。二级资本又称附属资本或补充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基础上扣除核心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本成分,也是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状况的主要指标。

从规模上看,国有大行贡献了主要力量。今年以来,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发行了400亿元、300亿元、300亿元和4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推高了整体规模的上升。虽然国有大行的发债规模较大,但中小银行的发债数量明显更多,据记者统计,今年发行的25只二级资本债中,仅6只是国有大行发行,1只由股份行发行,其余基本由城农商行发行。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这主要因为二级资本债发行时门槛相对低,对银行是否上市没有硬性规定;同时,二级资本债发行的利率相对于普通金融债券收益率更高,一定程度上受投资者青睐。

未来发债规模还将扩大

在银行发债规模上升的同时,记者注意到,银行发债类型也更加多样,除了普通金融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小微企业债、绿色金融债、三农债、双创债陆续涌出,且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7只,规模达49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2亿元同比大增8.5倍。“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加入到发行绿色金融债的队伍中,近日成都银行发行了一笔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这是四川首单专用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金融债券。

小微企业债发行同样提速。Wind数据显示,今年银行发行小微企业债13只,规模达1260亿元,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发行三农债3只,规模为44亿元;发行双创债1只,规模为5亿元。

另外,与此前不同的是,在银行发行的金融债中,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并购贷款。比如,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均有金融债投向房地产并购贷款,发债规模分别为100亿元和50亿元。

展望未来,业内的共识在于,在业务持续扩张以及缓释不良资产增加对资本消耗的背景下,银行发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随着去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