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也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等要求,进一步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从多层次金融市场供给主体来看,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的主力军。首先中小银行,其成立之初的定位是为当地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三农”群体等提供金融服务,核心是提升信贷服务的可得性。其次,中小银行长期以来深耕本土,熟悉本地产业及小微企业,与当地经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尤其在服务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小微企业人群时,中小银行因立足当地,深耕地方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其在客户触达及服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全面反映中小银行坚守服务小微定位、持续提升服务质效的情况,上海金融发展实验室于2022年3月17日发布了《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与破局之道》白皮书,聚焦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三大难题、四大破局”的实践,并为加快补齐金融服务小微实体短板,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献言献策。
中小银行服务小微面临“三重挑战”
从实践来看,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面临着风控、获客、科技等“三重挑战”。
首先是风控挑战,中小银行普惠小微客户质量较差,因而需要更强大的风控体系。但残酷的事实是,中小银行客户资质弱于大中银行,风控能力又远不如大中银行。
其次是获客挑战,中小银行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贫困人群、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经济实力不稳定的人群,大中型客户、国际大客户则由大行、股份行服务。但是随着大行围绕其“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大发展战略的数字化项目实施,其业务能力大幅提升,网络经营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构建了“网点+网络”的天罗地网的服务体系,虽然在偏远地区网点减少了,但是由于其强大的品牌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其在偏远地区的客户获取、经营能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面临大行的碾压式竞争,中小银行利用线下地缘优势形成的对区域客户的经营能力无时无刻不受到挑战。
最后是科技挑战,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高度同质化,业务种类趋同,需要的系统种类也比较相似,但是投入的科技资源却差距巨大。
大部分中小银行一年科技投入不到5亿元,科技人员大约几百人。中小银行科技能力跟不上,大行科技能力越来越强,将效率发挥到极致。以工行为例,2020年科技投入费用为238.19亿元,科技人员35400人,这个费用和人员已经远远超过很多中小银行总收入和总人数。中小银行由于在金融科技上资源不够,投不起,这就形成了大行对中小银行的科技鸿沟。
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破局之道
由于中小银行所处地域千差万别,资产规模又各不相同,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破局的道路,一定是共性和个性结合的方案,是行业基本规律上的因地制宜、因行施策。
中国有4000多家法人银行,但是如果按照资产规模划段,3000亿元资产规模以上的不足百家,这其中还包括了十几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绝大多数腰尾部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在3000亿元以下。因此,我们以3000亿元资产规模为限,将中小银行分为头部和腰尾部,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分别进行调研分析。
头部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在小微金融供给上,更多立足于自身,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在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以补足自身短板,但是这种合作主要处于一个补充的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腰尾部的中小银行,其可投入的资源更少,更需要迫切地找到解决方案和产品,更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抱团取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迅速补齐自身短板,快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首先,科技支撑是破局核心手段。
目前,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如果仍要实现“量增价降低不良”的不可能三角,就必须要充分利用数据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风控、产品、运营、获客等全领域重塑小微信贷全流程价值服务链,实现小微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科技就成为了中小银行破局普惠小微金融服务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实中,中小银行能投入的科技资源却千差万别。为数众多的腰尾部中小银行要想科技突围,必须抱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寻求产业链上更广泛的合作,以便能最快地速度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快速迭代出产品和服务模式:
一是优化现有信贷流程。新型信贷技术在批量获客、审批自动化、反欺诈、授信精准定价、贷后预警等领域有望大显身手。常熟农商行的经验是,尽可能把简单、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交给科技,并将业务进行全面线上化转型,通过科技力量,实现“让客户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实现降本增效。
二是托管金融科技系统。在当前服务小微过程中,一些中小银行受投入不足、人才欠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