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归根结底还是一门“生意”,那么,如何在生意之余实现保险的社会价值?
“传统保险经营的基础是‘大数法则’(产品),需要大量的个体来分散风险,同时通过核保把高风险标的筛选出来,以降低整体经营风险;在垂直领域,尤其是高风险行业或人群的保障,往往需要的是全链条的风险管理服务,而不仅仅只是风险的转移,它与传统保险是有区别的。”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社会高风险群体数量在不断增多。例如,整个新兴从业人群目前已经超过2亿人,具体来看,货车司机群体接近2000万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群体已经超过1000万人。
而事实上,这类群体的风险保障并不完善。此前,有货车司机向媒体表示,一些险企一听说是大货车司机要投保,要么就是没有相关业务,要么就直接告知做不了。
如何更好地保障这类社保和商业保险中受限的群体,如何在深耕特殊群体的同时还能兼顾公司的稳定经营?
规避行业同质化
《中国经营报》:在国内大家更熟悉传统保险公司,较少谈论相互保险组织,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李静:在国际上,相互保险的发展历史比股份制公司更悠久一些,先有自发互助,然后发展成相互保险,最后有了股份制的公司。所以相互保险是由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直接发展起来的,是保险的起源。
相互保险组织是没有股东的,购买保单按照《章程》规定可以成为我们的会员。而会员的参与方式,一般在国际上是通过选举会员代表来参与到整个治理结构里面来。所以在整个众惠相互的治理结构里面,最高权力机构就是会员代表大会,它会对整个公司的重大经营事项、战略等进行决策。
相互保险组织的初始运营资金出借人不同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前者与相互保险组织之间系债权债务关系。相互保险组织与初始运营资金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并按照借款合同进行偿还。相互保险组织出资人主要是基于与其主业战略协同,看好相互保险发展的角度进而参与相互保险组织,会员与出资人之间具有利益一致性。
《中国经营报》:传统保险公司对国内市场覆盖已经比较全面,相互保险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对自身的定位又是怎样的?
李静:在国内相互保险组织中,我们这几家公司起步的时候,其实国内的保险行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已经是一个很充分竞争的市场了,留给相互保险的市场空间是一些垂直领域。按照监管部门的定位,相互保险的历史使命是“补短板、填空白”。
《中国经营报》:垂直、空白领域因为小众的原因,发展起来会不会有困难,如何看待这个定位的选择?
李静:保险公司开业,基本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垂直业务的积累更需要有一个过程。
其实,做同质化产品相对很简单,同业的产品大概差不多,产品逻辑都是一致的,会发展很快。但是做垂直领域不是这样的,一定是需要立足于这个特定群体的需求,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需要踏踏实实,很精细地去做,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我觉得这块还是有很大市场前景的,毕竟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考验我们的就是专业能力。而且对小型的保险公司来说,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完全走同质化竞争,前方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
“两条腿走路”
《中国经营报》:去年,众惠相互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如何解读这一成绩?
李静:2021年,众惠相互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47亿元,其中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5.26亿元,规模占比达96.26%,并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事实上,开业以后,对我们来讲,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指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市场竞争性的业务,市场上一些发展比较快的较为传统的业务,保证公司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经营表现,让公司更稳定地发展起来;另一条腿,面对市场上并没有得到有效覆盖的空白群体,用相互的模式去服务。
《中国经营报》:你觉得当前制约相互计划业务板块盈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静:相互计划现在还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保险公司所有的产品,一定是经过很严格的数据精算,对垂直群体还需要有全链条的风控能力,原则上项目运行平稳之后,是可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
《中国经营报》:降低公司赔付风险方面是否还可以有所作为,具体如何做?
李静:在降低公司的赔付风险方面,主要是通过健康管理等手段来实现。以肾病专病保障计划为例,我们以保险为平台来搭建服务体系,进行资源整合,联合健康管理企业等,给慢性肾脏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和系统的全病程管理,以延缓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既能有效控制保险经营风险,又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还可以赋能相关合作方的主业,一举三得。
个人会员已超700万
《中国经营报》:国外相互保险的市场情况如何,众惠相互现状如何?
李静:ICMIF(国际合作和相互保险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相互保险约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1/4,服务会员/投保人9.22亿人,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全球相互保险市场来看,2007至2017年全球相互保险增长29.8%,高于全球保险行业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