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需要沿着“普惠性”的方向,围绕“价值性”与“可持续性”平衡机制加深模式探索。
行至2022年,“惠民保”依然热度不减。“北京普惠健康保”自2022年1月1日保障正式生效以来,理赔服务正有序开展。这是惠民保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于惠民保的评判标准,在思派健康副总经理陈明东看来:“短期内看保障力度、理赔服务、价格等,长期需要观察机制建设、项目平稳持久运行。”
《“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显示,惠民保的推出,对于提高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抗风险能力、保障自我健康与资产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契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和民众健康保障需求,正在呈现出快速的发展势头。
但值得关注的是,惠民保作为创新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运营模式、责任设计、保费厘定和产品宣传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和潜在风险,比如目前不同产品中政府机构的参与程度不一,百余款产品运营情况各不相同,既有定价不足、赔付压力不断增加的产品,也有定价保守、民众保障获得感不高的产品;既有参保率不断提升、可持续运营的产品,也有参保率极低、已经关停或后续大概率停运的产品。因此,惠民保需要沿着“普惠性”的方向,围绕“价值性”与“可持续性”平衡机制加深模式探索。
传统保险需超越惠民保的层次
2020年,“惠民保”进入大众视野,基于“政府指导、商业运作”的推动模式,各地争相效仿。
前述《报告》显示,从公开数据看,2021年1-6月全国累计运行的产品已经超过120款,参保人数近6000万,保费收入50亿元,半年内参保人数和保费均已超过2020年全年数据;截至10月,累计运行产品已经接近140款,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保费收入超过80亿元,发展势头依旧强劲。
从各地的上线时间和地域分布看,呈现出从发达城市兴起,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的态势,产品数量也呈现出与各地区基本医保基金收支水平的正向相关性,这与其作为基本医保补充定位相吻合。
惠民保的普惠价值显而易见。陈明东坦言:“原来市场上并不存在这种产品,民众对于普惠型保障产品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现在一家人的保障每年只需要几百元,至少满足了民众对于高额大病的保障需求。”
这实际上对商业保险是一种启示。陈明东称:“短期内惠民保一定会对目前医疗保险业务有所冲击,但传统保险业务的下降不仅仅是惠民保导致的,也是传统的保险走到了自身产品生命周期的转折点。传统保险里从民众角度看有很多的缺陷,比如对高年龄段人群的限制、严格的投保前健康条件、不便捷的投保方式、晦涩艰深的产品解释等。以上问题惠民保解决了一部分,但并没有全部解决。需要传统保险在吸收惠民保为代表的创新保险的优点后,自我革新重生出新的产品模式,超越惠民保的层次。”
2021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指出,近年来,人身保险行业持续转型升级,服务民生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产品数量不断增长,但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产品供给覆盖面不够广,风险保障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保险机构应多领域丰富产品供给,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满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提高老年人、儿童保障水平,加大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各种灵活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保障力度。
跟风较多、创新较少
“区域化定制”是惠民保的一个显著特征。前述《报告》显示,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基础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各地医疗保险政策、基金收入与支出水平、甚至居民的医保观念和医疗保障需求等均存在差异。“惠民保”采用“区域化定制”的运行策略,不仅能更好地适配各地不同的医保政策,也能发挥各地政府部门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地区居民差异化的保障需求。
然而,对于惠民保“同质化”的质疑越来越多。陈明东指出,惠民保本质就是城市化的定制,需要结合本地的医疗、医保情况来设计保障、设计服务等。之所以让人感到是同质化较强,主要是目前跟风的较多,搞创新的较少。定制化的产品不仅要体现在保障设计本地化,对于保险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也需要本地化,充分利用本地的医疗资源来提供服务。
惠民保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确实出现了一个城市多个产品,市场主体快速开拓市场的情况。不过,一个城市多个产品是一种正常市场竞争的体现。市场竞争只要是符合法规、符合市场规律的竞争都是良性竞争。市场竞争产生社会效率的提升,对于民众都是好事。民众的选择是最好的回答。”陈明东说。
2021年6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应遵循商业健康保险经营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持续经营和风险可控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保障方案;应因地制宜,保障方案体现地域特征,契合当地群众实际医疗保障需求。鼓励将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健康管理服务纳入保障范围;应严格遵守监管制度,基于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等有关数据合理预估投保人数规模,做好保费测算和保障方案制定。
过低与过高的赔付率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