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通讯社驻京记者5日北京专电》人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表示,处置高风险机构还是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纠正、早处置,真正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愈低,监管措施要愈严。要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强化「限期纠正」约束力,做到「不纠正即处置」。「这样,一边压降存量高风险机构,一边有效的早期纠正不会使高风险机构淤积,整体风险就会下降,早期纠正不能成为摆设。」孙天琦在新金融联盟主办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与有效监管」内部研讨会上表示,近年人行评级高风险金融机构持续下降,2021年2季度422家,2021年三季度约400家。存量风险呈现区域集中的特点,四五个省份高风险机构的数量占全国70%,资本缺口占全国80%左右。
从大形势看,经过三年攻坚战,安邦系、华信系等大雷已精准拆弹,基本得到有序处置。剩下存量的高风险机构,单个机构都很小,但是区域上比较集中,加之商业银行风险的链式反应特点,处置起来仍需重视。同时,密切防范可能的新型风险和疫情的后续冲击。
*从中小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中寻找风险隐患和苗头*孙天琦介绍,稳定部门在总结这些出险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和曝雷工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了预警机制,从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中寻找哪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哪些指标过于好于同业,从中寻找风险隐患和苗头。
从2021年看,一个季度大概抓出四五十家,抓的重点是评级好的机构(评级1-7级,甚至1-5级),因为在高风险机构里边找已经没意义。孙天琦称,抓到的风险苗头有: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连续三年增长都在100%以上,异地贷款占比在50%以上,信贷增长连续几年都是40%、50%等。他称,在这些银行并未出险,评级也很好,活蹦乱跳、总体非常健康的时候,发现一两个异常指标,及时纠偏相对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