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扎实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落实落地的一年。回首即将过去的2021年,我国资本市场深改走向纵深,法治基础不断完善,依法治市基础不断夯实。同时,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合力逐渐形成,市场法治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再度释放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持续加速推进的明确信号。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以来,监管层对违法违规行为延续“零容忍”态度,“惩首恶”已成为共识,立体化追责机制逐渐发挥效力,增强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敬畏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对顶层设计聚焦的“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响应,契合“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监管方针,直观展现了执法司法部门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和能力。
未来,资本市场需要继续夯实法治基础,尤其是诚信制度基础,加强证券执法司法协同机制,不断丰富证券执法手段等,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从严打击违法活动是主基调
《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的发布,进一步向市场释放“零容忍”信号。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贯彻落实,从重从快查办一批重点类型、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件。
根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数据,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来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合计发布了263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25张适用新证券法。另外,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合计发布37张市场禁入决定书,82人被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其中17人被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从罚没金额看,上述263张罚单合计罚没31.69亿元。其中,28张罚单罚没金额超过千万元,8张罚单过亿元;从处罚原因看,信披违法罚单81张,内幕交易和泄露内幕消息罚单83张,操纵市场罚单14张,三项违法违规行为罚单占比近七成。此外,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或代客理财罚单达21张,中介机构罚单14张,显示监管层对证券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监管趋严。
“今年以来,从严打击违法活动是资本市场的主基调。”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商法室主任陈洁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券监管部门依法严厉查处证券违法犯罪案件,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形成了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高压态势。另外,“惩首恶”逐渐成为共识,在重大违法案件中,监管部门加大对背后控股股东、实控人的追责力度,强化震慑效应。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如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的推出,有助于合理利用执法资源,推动高效查办案件。
谈及对今年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印象,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法学教授郑彧感触颇深。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从四个角度予以阐述:首先,年内证监会披露的重大案件数量显著增多,案件查处数量、力度和速度均有提升;其次,适用新证券法查处的案件,处罚力度明显加大;第三,“惩首恶”的态度和动作明显,效果较为显著;第四,行政、刑事、民事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康美药业案,对市场警示作用较大。”
立体化追责威力渐显
11月12日,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案一审判决,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又一件里程碑事件,意味着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在我国成功落地实施。5天之后,11月17日,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对康美药业原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等12人操纵证券市场案公开宣判,其中马兴田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20万元。
“行民刑”立体化追责体系,大幅提升了证券违法违规成本,资本市场告别了虚假陈述、欺诈发行违法成本过低的时代。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此前所言:在资本市场撒谎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此外,年内多起市场关注的典型案例先后宣判。9月份,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首例普通代表人诉讼——五洋债案做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10月份,上海一中院对“北八道”操纵证券市场案做出一审宣判,北八道被判处罚金3亿元,北八道实控人林庆丰被判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00万元……
“上述典型案件的宣判,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强责任时代’的到来,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齐头并进,不断推动我国对证券违法行为立体追责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陈洁表示,具体来看,首先通过推进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实施,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其次,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证券法,大幅提高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成本;最后,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刑事惩戒力度,从而形成高效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合力,助推尽快形成良好的市场生态。
在郑彧看来,这些标志性案件,让市场各参与主体切实感受到了来自立法者、监管者、执法者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决心,将进一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准则。而市场各方对典型案例的讨论,将推动一个有预期、可持续、守边界的资本市场早日形成。
专家建言未来三方面推进法治建设
事实上,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相关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7月份时就透露,“私募基金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