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保费几十元至上百元,保障额度超数十万元,不限年龄、职业、健康状况……近1年多时间,140多款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即“惠民保”)业务在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参保人数近9000万。
今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沪惠保”更是刷新了“惠民保”单个项目首年参保人数之最。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标杆产品“4个月已赔付2.2亿元”的数据,在被肯定实实在在惠及百姓的同时,也引来了业界对于“高赔付率能让‘惠民保’走多远”的担忧。
好事办好,更要办久。赔付率过高,影响可持续经营;赔付率太低,普而不惠。对于刚刚起步的“惠民保”项目而言,从产品设计、科学定价、运营推广,到理赔服务、科技平台赋能,在未来持续经营的过程中,需发挥各方集体智慧,协同作战。
4个月赔付2.2亿元
“沪惠保”惠民之余的成本考量
作为上海首款普惠型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沪惠保”从4月27日正式发布到6月30日本年度投保通道关闭,参保人数累计超739万人,创下“惠民保”单个项目首年参保人数之最,参保率达38.5%。这对于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约1900万的上海来说,相当于不到3人就有1人投保了“沪惠保”。
这与当地医疗保障及银保监部门、数据中心、保险同业公会等相关部门联合支持推动,以中国太保寿险为首的9家保险公司建立“共保体”风险共担模式,医保卡支付保费和家庭共济模式等创新举措的合力助推,不无关系。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探讨,“惠民保”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国家医改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为一款兼具普惠型和公益性的商业保险,“惠民保”与基本医保存在边界,即“惠民保”是基本医保的补充,是报销基本医保不报销的部分,它拓展了现有医保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为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出一条新道路。但同时,早期缺乏顶层设计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亟需在不断革新中升级和完善。
以“沪惠保”为例,截至10月31日,“沪惠保”生效4个月,累计赔付保险金额2.2亿元,单次最高赔付额30万元,受理理赔申请人次近5万人,获赔人次4.5万余人,结案率96%,平均结案时长2.4个工作日,理赔申请电子诊疗数据应用率67%,客户一次性提交资料完成理赔的案件占比90%。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按739万人参保人数、人均1年保费115元来计算,今年“沪惠保”累计保费收入约8.5亿元。然而,生效4个月已赔付2.2亿元,在剩余8个月内,若赔付金额继续大幅攀升,难道“沪惠保”要面临首年就“赔穿”的局面?
针对这些讨论,“沪惠保”首席承保公司中国太保寿险“惠民保”项目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赔付得多,说明老百姓确实享受到了实惠,解决了一部分人群真切的医疗需求,符合“惠民保”推出的初衷。当然,赔付率过高也会影响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保险公司追求的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据太保寿险上述负责人介绍,“沪惠保”产品设计是在对上海历史医疗数据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愿参保的特点,整体风险评估后确定的。从目前情况看,“沪惠保”赔付情况仍然符合产品定价测算预期,赔付率总体可控。尤其是从最近1个多月的数据看,赔付已基本趋于平稳。
“惠民保”科学的精准定价,对保险公司提出了很大挑战,也是对保险公司专业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
随着各地“惠民保”项目赔付情况逐步明朗,未来的产品设计还需要基于年度赔付情况重新测算,并在政府指导下调整产品责任或费率。在项目持续发展中秉承稳健经营、长期发展的理念,探索普惠保障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保险公司保本微利下的惠民利民。
好事办好更要办久
“惠民保”重在行稳致远
“沪惠保”引发的业内讨论,正是“惠民保”项目推出以来各方观点的缩影。在业内人士看来,涉及民生福祉的商业保险,应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好事办好,更要办久,办好办久的基础是政府受益、社会受益、消费者受益、承办企业保本微利。
参保率、续保率是“惠民保”项目可持续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素。若参保率过低,保险公司无法避免亏损,无法长期经营此类业务,产品持续性面临挑战。全国范围内,“惠民保”产品的参保率差异较大,最低不足1%,最高达89%,普遍在1%至15%之间。其中,大部分“惠民保”项目均处于客户参保率和产品保障水平双低的情况。
截至目前,太保寿险参与全国“惠民保”项目33个,其中,7个项目为首席承保人,在全国近9000万“惠民保”参保人群中,太保寿险覆盖2000余万参保人,占比近四分之一。尤其是在上海,浙江绍兴、衢州、嘉兴,山东淄博等地的主承保实践中,太保寿险在产品开发、系统运营、理赔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业务政策和发展方向有着深入理解与研究。
“为实现‘惠民保’产品的可持续经营,参保率不宜过低。”太保寿险上述负责人深有感触。而政府部门在“惠民保”项目上的指导支持力度及共保模式等,均对参保率起着关键性作用。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力量,结合保险公司较好的地推能力,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