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和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的重要途径。《2020年票据市场发展回顾》显示,2020年全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148.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7%。2021年1~8月,票据贴现承兑比为61.74%,较上年基本持平,较2017年大幅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可以看到,在各项措施的有力支持下,企业票据融资规模持续扩大,贴现占承兑的比例明显提高。
为更好赋能企业融资,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陆续推出;新一代票据系统也正式上线。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电票风险的案件偶有发生,引起一定的市场关注。规范票据融资功能和更好匹配实体经济需求,成为票据市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票据对解决企业融资的作用有哪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新一代票据系统(以下简称“新系统”)如何防范票据业务风险?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票据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票交所”)董事长宋汉光。
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作为一种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的金融工具,票据完成签发承兑后主要包括两种流向,一是在企业间背书流转,二是通过票据贴现进入金融市场。
《中国经营报》:相比其他融资渠道,票据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如何体现?
宋汉光:票据是中小微企业最常用、最实用的支付融资工具,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票据融资手续简便快捷,相比股票或债券市场较高的发行标准和复杂的发行程序,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仅需要存放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缴纳少量手续费,就可以获得一定期限的银行信用担保融资,而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则门槛更低、效率更高。随着电子票据的普及和银行“秒贴”产品的推广,企业通过网银端即可发起贴现申请,银行审核通过后一般当日或者次日就能实现资金到账,非常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短、频、急”的特点。2021年1~8月,票据市场累计贴现9.82万亿元,同比增长4.05%;8月末贴现余额9.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05%。
二是票据具有信用叠加的特性,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国内外实践表明,受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规模体量偏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微企业很难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融资;而在间接融资中,囿于抵质押物、担保等手续,中小微企业同样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由于追索权的存在,票据不仅可以叠加背书链条上其他企业的商业信用,还可以叠加银行信用,这有助于提升中小微企业所签发票据的信用,从而增强了其融资的可获得性。2021年8月末,贴现余额占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为7.82%,票据贴现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
三是票据具有交易和投资功能,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联通性强、交易投资活跃、参与主体丰富等优势,票据高流动、快周转的特征,有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2021年1~8月,票据市场累计交易48.02万亿元,同比增长8.18%。
四是票据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是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不同种类再贴现票据的选择,引导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有效促进了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降低了融资成本。2021年8月末,再贴现余额5864.21亿元,同比增长31.99%。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目前票据贴现承兑比约60%,剩下40%是以何种形态流通?
宋汉光:作为一种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的金融工具,票据完成签发承兑后主要包括两种流向,一是在企业间背书流转,二是通过票据贴现进入金融市场。
票据的支付功能通过背书流转得以放大,能够帮助企业节约现金支出、促进产业运转循环等。近年来,票交所建立了全国统一、安全高效、全流程电子化的票据业务平台,制定完整、规范、统一的业务规则,企业再也不用担心收到伪假票,而且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从出票到兑付的所有业务,企业用票的安全性、便捷度和积极性不断提升。2021年1~8月,企业票据签发承兑15.91万亿元,同比增长7.87%;票据背书36.57万亿元,同比增长22.24%。
票交所相继推出贴现通、标准化票据和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业务和产品,定期发布包括转贴现收益率曲线在内的各类数据产品信息,有力拓宽了持票企业融资渠道,极大提升了票据市场透明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好运用票据贴现进行融资。在各项措施的支持下,企业票据融资规模持续扩大,贴现占承兑的比例明显提高。2021年1~8月,票据贴现承兑比为61.74%,较2017年大幅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完善信息披露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发展
票据信息披露平台于2020年1月16日正式上线试运行。在之后一年多的试运行期间,票交所积极开展配套制度制定、宣传推广、系统优化等工作,引导企业提前熟悉政策并进行披露。
《中国经营报》:今年7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票据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的作用如何体现?
宋汉光:首先,票据市场直接联系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能够将货币政策意图直接、快速传导到企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