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宏大的粤港澳三地金融基础设施连接正在因“跨境理财通”的落地而展开。
自9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发布后,拟申请试点银行就已经准备就绪,并在10月10日之后向各自所在地银行监管部门递交申请材料。
昨日,首批试点银行名单正式出炉。其中,深圳地区、广州地区分别有20家银行入选,香港地区有19家银行获批开展南向通业务、16家银行南向通/北向通均获批,另有7家银行向澳门金管局完成报备手续,并准备好正式开办业务。
对于大湾区居民来说,“跨境理财通”其实就是南向配置全球资产,北向分享内地红利。当然,此前通过机构投资者主导的QDII/QFII、股票通、基金互认及债券通等渠道,内地和港澳个人客户也可以进行跨境资产配置。但跨境理财通是直接允许个人投资者跨境开设和操作投资账户——这意味着,资本账户开放到达此前从未有过的深度。
系统对接、制度建设、机制协同、产品筛选、风险测评、岗前培训——各家银行经历了琐碎又繁杂的备战工程,大方向就是统一规划大湾区合作行的制度、流程和系统。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家获批试点银行,从基础设施、运行机制、首批产品和消保难题等角度,解构3000亿跨境理财如何进入大湾区。据《实施细则》,“南向通”和“北向通”总额度暂定各1500亿元人民币。
软硬兼通:
一项繁杂浩大的工程
最近三地监管部门面对的,是希望成为跨境理财通试点的银行,要在制度、流程、系统、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体现为申报的是厚厚的一叠材料:既涉及三地银行对系统互联、人员设置、网点布局等制定的统一规划,也涉及双方在产品筛选、营销推广、内控制度、服务流程、投资者权益保护等制度规则上的配合协调。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工程浩大的业务协同与流程再造。“跨境理财通,要‘通’起来,要做的东西还是很多、很难的。”招行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首先,硬件基础设施需要互联互通。这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试点银行与监管系统的对接——包括与人行RCPMIS(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收支申报系统等的接入;二是内地行与港澳行进行内部账户系统、产品系统、汇款系统、运营系统等的对接,涉及APP和网点两个渠道;三是银行与外部公司——诸如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等相关系统的对接。
上述这一系列动作,要达到的效果是投资户与汇款户一一绑定,专户专用,在账户层面确保资金闭环汇划和封闭管理;跨境资金的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管理可实现动态追踪,以科学的方式(系统验证或“系统+人工”的双重审核)确保资金划汇的渠道、目标及额度管理准确有效;产品及销售风险管理有序开展。
招行的做法有足够代表性。招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为了确保一系列目标达成,招行对业务系统进行了相关改造、优化和模块嵌入,将控制逻辑部署在业务系统中;并联合港澳合作银行对系统进行了全流程测试,确保各项功能符合政策及业务流程控制要求。
其次,软件设施上,试点银行需要完成服务流程、内控管理、投资者权益保护等多项制度的制定工作;同时辅以业务培训和流程演练,确保相关业务开展时,各个环节的管控及审核到位。
以开通跨境理财通服务环节为例:南向通下,内地居民可以通过代理见证的方式开立港澳投资专户并签订跨境理财通协议;而北向通下,因为暂不通关,所以首批港澳投资客户只能是在内地行开过账户的存量客户,他们可以在线上向港澳合作银行申请开立“汇款专户”,指定一个Ⅰ类或II类账户作为“北向通”投资户,用以购买理财产品。
这说明什么?一是内地银行要通过“南向通”客户提交的身份证件、投资经历、财力状况等证明材料来识别合格投资者,然后将证明材料作为开通服务的依据记录在系统中;二是对于“北向通”客户,合格投资者身份由境外合作银行审核,内地银行再与境外合作银行通过系统对接核实确认。
“一些规则的表述可能就简单几句话,但做起来就要求我们对监管政策理解更加充分,再在内部制定好符合内控要求的流程。在推动跨境理财通初期,监管部门在政策方面还没有很确切的规定或者解释,但如果我们等到监管细则明确了再做系统开发,没有3-6个月是很难完成的。好在我们准备得比较充分,也足够重视,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在政策征求意见阶段就完成了整体开发,然后依据细则做适应性改进就行。”前述负责人说。
正是基于对监管“稳健起步,风险可控”的政策意图的理解,招行上报的方案选择了与子行招商永隆进行单一合作的模式。即招行和招商永隆互为“南向通”和“北向通”的合作银行,因为作为母子行,两者的法律关系、责任关系、系统对接等各方面都比较顺畅,可以将业务的安全运行程度与合规性提升到最高。
跟进采访跨境理财通一月有余,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许是跨境理财通的基础设施对接和制度梳理牵涉太多业务条线、部门及分支机构,很多银行在设置“专项工作组”的初期,还发生过不能确定究竟该以广东分行/深圳分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