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的设立对不少中小投行而言是个重大利好。
“沪深两市竞争非常激烈,头部券商优势明显,但北交所对应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头部券商不可能全部覆盖,中小投行面临非常大的机会,是有希望弯道超车和抢占一定市场份额的。”万和证券投行部相关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中小投行长期深耕新三板,已在该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品牌与项目还有经验,也更懂中小企业。此外,相较沪深市场,北交所上市门槛相对低,合适的中小企业多。蛋糕大了,即便头部券商抢食,中小投行仍有空间,并由此打开竞业天花板。
中小投行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开源证券投行人士称,公司已经在快速反应并积极布局北交所相关业务。公司对服务的优质标的进行了全面梳理,并针对性地提供了新政解读服务;同时对于前期已摘牌的公司和储备中的拟挂牌新三板公司,提供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沪深两市投行业务
头部券商优势明显
今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IPO主承销金额排名前五的券商依次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以及华泰联合。5家券商在全市场的份额合计为54.59%,也就是市场份额超过一半。如果扩大到排名前十券商,那市场份额将扩大至70.63%。另有70多家券商争抢剩下的约30%份额。并非仅限IPO业务,所有的股债业务基本与此类似。
从前三季度的股权主承销收入来看,排名前五的券商仍然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以及华泰联合,收入合计占全市场的份额为41.34%。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计市场份额为60.12%。
北京一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注册制下,新股定价、信息披露、承销组织能力等方面对投行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领先的治理机制和坚实的客户、资本等资源禀赋的龙头券商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马太效益明显。
从投行保代人数也可看出券商之间的差异。中证协公示的信息显示,中信证券有保代481人,居全市场之首,紧随其后的是中信建投475人,华泰联合、海通证券等也超过了300人。
“有的客户对保代的过会项目有偏好,大机构的保代过会项目多,客户一看就觉得可信赖。”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称。
中小券商投行
深耕新三板
“大券商虽然有诸多优势,但它们看不上新三板业务”,一位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新三板挂牌企业家数达7336家。在持续督导的主办券商排名中,开源证券以606家排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申万宏源、国融证券、东吴证券、中泰证券等。
在做市券商排名中,以做市股票只数来看,排名居前的券商依次是开源证券、申万宏源、九州证券、安信证券、广发证券、首创证券等。
“在市场低谷的时候,眼看着自己亲自辅导挂牌的优质公司摘牌,心里有说不出的不舍”,国融证券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公司也继续坚持保证对新三板各方面的投入,业务人员人数保持在80人左右,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业务。”
开源证券投行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新三板业务一直是公司的重点发展领域。早在2016年,公司就设立了一级部门股转业务总部作为新三板业务的执行部门及归口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公司投行、研究所、做市部、直投子公司、经纪业务总部等各部门均在新三板业务领域重点支持。
中小券商深耕新三板,不仅使得自身业务跑在了行业前面,同时也获得了监管部门的肯定。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全国股转公司公布的今年二季度主办券商执业质量排名中,开源证券、安信证券、申万宏源、九州证券、东北证券等位居前五,国融证券也在前二十。
中小投行的努力和积累,或将在北交所业务上派上用场。
“公司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前端股份改制、推荐挂牌、持续督导、后续融资、精选层保荐承销等方面积攒了大量宝贵经验,也锻炼了一支有力量的人才队伍。”国融证券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人士称,北交所设立相关信息公布后,市场反响明显,有摘牌的企业开始咨询是否可以重新挂牌,之前犹豫不决的企业要求签署协议启动尽调工作。
开源证券投行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公司近年来通过业务开展及客户维护,不断提升行业口碑,客户资源积累丰厚。更重要的是,公司现在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这套体系与新三板、北交所都比较契合,这不是哪家券商一朝一夕能够学会或者建立的。
“应该说,中小投行在北交所业务上有传统优势。企业在上北交所之前,要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满一年,中小券商在这方面的积累不少。”一位中型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北交所潜在企业多
不怕大券商抢食
此前,头部投行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沪深市场,新三板顾及不多。北交所设立之后,也有头部投行表示会更加重视北交所业务。
中信证券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将加大对北交所业务专业人员的投入力度,以更好把握北交所设立带来的市场机遇。一方面加强开展北交所业务的动员力度,鼓励各业务条线积极开展北交所业务;另一方面,对新三板业务相关的投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