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与资本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的纯真年代早已结束
时间:2021-09-18 15:22:51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科学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说,其实美国一直都有人写书揭露行业黑幕,比如1962年出版的开启世界环境运动的《寂静的春天》《医疗凶猛:令人震惊的美国医疗内幕》《违童之愿: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餐桌上的危机: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菌的精彩故事》等。

在这些“揭秘”中,《违童之愿: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让江晓原印象尤为深刻,“在我们以前习惯的认识中,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利用战俘所做的‘人体科学实验’,都是毫无疑问的战争罪行。而根据《违童之愿》一书,美国竟早在冷战之前的1940年代就开始了类似实验,而且实验对象竟是本国公民。更为令人发指的是,美国的研究者们纷纷到孤儿院、医院、收治‘低能儿’的公立机构,去寻找实验对象。”

江晓原曾写文深度揭露了国内学术界视为圭臬的SCI论文引用系统及期刊“影响因子”背后的庞大商业链。奇怪的是,不管是写《违童之愿》的书评还是揭SCI老底,他总会遭到学术界一些人的反对。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有种比较普遍和传统的观念,崇拜科学,并将科学和西方人为绑定,认为科学就应该被歌颂和赞美。实际上,现在的科学已经和资本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这种结合也导致了科学纯真年代的结束。《怀疑的胜利:暗钱与科学腐败的真相》一书集中披露的美国烟草、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科学如何被金钱“围猎”,这种“系统性塌方”正是科学纯真年代结束的生动注脚。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平行系统

第一财经:《怀疑的胜利》令人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何为科学?我们对科学是不是有某种误解?

江晓原:我最近恰好写了文章谈科学和技术。我的观点是,它们是两个平行系统,要把两者区分开来。第一,技术能够申请专利形成产业,给社会带来财富,而科学理论是不可能有专利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

第二,科学可以允许失败,也在不断进步,有些理论会被否定,或者没什么实际用处——就像霍金搞的那些理论,几乎不可能得到验证,但仍能跻身科学殿堂。科学搞了几十年没成果也没关系,因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探索未知。技术却不可以,不管用就会被淘汰;拿到一笔经费就得出成果,否则就重新换人。

第三,很多科学理论我们今天觉得伟大,是因为有人在技术上将其发扬光大或者证实,比如实现了实际应用、设计出重要实验等,但这些科学理论如果一直在书斋里,其实就没有太大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子弹的诞生。原子弹最早在上世纪初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里出现。后来卢瑟福建构了一套原子的理论,玻尔又改善了理论,他们是原子理论的两位权威。但直到1939年,他们都一致坚信原子弹不可能造出来,因为他们认为要达到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需要几吨浓缩铀,而浓缩铀的提炼太难了。结果1940年春天,两个流亡到英国的名不见经传的德国科学家计算发现,铀的临界质量仅需11磅,他们把结果汇报给英国科学界高层,1942年美国人就启动了曼哈顿工程。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原子弹造出来了,还有核电厂。假定原子弹没造出来,我们还会觉得那些理论伟大吗?

第四,我们一直误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没有科学就什么都没有,实际上科学的历史并不长,从近代实验科学出现开始,算起来也就是大约400年。如果将现代科学的根源追溯到古希腊,也就是到公元前几个世纪。在这之前,世界上有没有技术?毫无疑问很多古代文明,比如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中国文明当然都有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肯定没有以科学为基础。比如说都江堰水利工程符合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可是造都江堰的时代这些科学定理还没出现。这说明一开始技术并不需要科学做基础,技术自己就可以生长出来。

第五,所以你对科学了解得越多,对科学的迷信就越少,认识也更客观。

天文学还算科学领域里比较干净的

第一财经:但社会对科学普遍有种崇拜,这种崇拜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江晓原:我们一直习惯于把技术的成就算到科学的账上,无论技术取得多少成就,都说是科学的进步,这个现象到今天也很常见,比方说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你也可以说采访科学……反正取得的一切进展都是科学的进展,这样科学成果无穷无尽。每年,西方知名期刊都会选出年度“十大科学新闻”“十大科学进展”之类,仔细一看基本上七八项其实都是技术进步,根本不是“科学新闻”。

再比方说科幻。我有一次跟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讨论科幻小说《钢铁海滩》时就借题发挥说,小说里想象未来世界的细节,其实大多都是基于技术进步。但为什么我们从来只说“科幻”“科学幻想”而不说“技幻”“技术幻想”呢?刘兵说,还真没有人提过这个问题,也许我们觉得说科学的时候就把技术包括在内了。我说这怎么能行?完全是两个事情,背后反映了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相互关系的错误认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只是实现科学理论的工具。而“科技”这个中国特色的词出来,更是让人分不清科学和技术了。我们说要重视科学,很多情况下其实都在做技术的事。

至于对科学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