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2021年半年多的时间内,就有37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成功。相比之下,2020年也只有39家中概股诞生。
“目前手头上境外上市的项目都暂停了,规则明确前,谁也不敢触。”对于近期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的监管变化,有头部券商投行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十天前,境外上市监管风暴突起。
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印发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专门文件。而在《意见》的具体内容中,“加强中概股监管”又被作为专章写入。
“这应该也是中概股问题首次以较大篇幅出现在如此高规格的文件中,体现了严监管的态度。”有北京地区法学界专家评述道。
在《意见》发布后,网信办于7月10日又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审查办法》),拟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近日来,坊间也多有传闻,称“红筹VIE架构境外上市或需中国证监会批准”,更有keep、喜马拉雅、零氪科技等中国企业相继终止赴美上市进程。
监管政策突变,令境内企业海外上市之路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
国外投行业务按下“暂停键”
据数据显示,自“中概股”这一概念诞生至今,共有546家中国企业先后在美股市场实现上市,其中多数已完成退市。
仅在2021年半年多的时间内,就有37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成功。相比之下,2020年也只有39家中概股诞生。如果没有境外上市监管新政突起,完全有理由相信,2021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家数会大大超过2020年。
“现在因为监管环境的变化,下半年中概股上市环境十分不乐观,可能就定格在现在的37家了。”有从事海外投行业务的券商投行人员表示。
从《意见》发布的内容来看,加强中概股监管为新政核心。具体而言,将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中概股公司风险及突发情况应对,推进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建设。未来我国将修改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明确境内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职责,加强跨部门监管协同。
“《意见》里表示要修改境外上市的规定,最近又有市场传言说监管要收紧红筹VIE架构境外上市的规则,加上近期对相关赴美上市企业遭到网络安全审查,手上的境外上市项目都被按停了,最近我们都是比较低调。”上述头部券商投行人员表示。
实际上,在采访过程中,“暂停境外上市项目,等待监管规则明确”已经成为国内券商、合资券商、互联网券商的共同选择。对于“红筹VIE架构境外上市或需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传闻,投行人也保持了极高的关注度。
“目前红筹VIE架构境外上市需要批准的消息还停留在传闻阶段,我们也都是只听过传言,没有从权威渠道证实VIE架构海外上市要审查的事情,律所这块也没有动静,但圈内整体还是倾向于相信是真的。”有投行人员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周五其所在业务部门就在集体等候监管发布相关规则。另有券商投行部门还搜集了相关舆情,进行内部研讨。
实际上,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明确境内公司向境外投资人募集股份并在境外上市时,需向国务院证券主管部门报批。但其中并未就持股或控制境内业务的境外实体海外上市做出明确规定,也使得其后红筹及VIE架构得以大行其道。
“红筹或者VIE架构本身就有绕开监管的功能,境外注册的公司可以不受境内机构监管,一些明确不能有外资进入的行业,企业可以通过搭建红筹或VIE架构顺理成章在海外上市。这可能是监管最关注的问题。”上述从事海外投行业务的券商投行人员指出,另外,由于通过VIE架构,企业境内境外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形成了分离,国内投资者也无法分享企业在国内成长带来的利益。
“通过VIE架构这样的方式,把国内实体企业的利润做到境外公司,再在境外上市。另外,中概股去上市之前以及整体经营情况、上市后的情况,是没有向国内监管报备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李有星认为,红筹或VIE架构境外上市确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管。
百万用户数据审查门槛再引中概股大跌
在中办、国办提出明确中概股监管的同时,《意见》也提出将抓紧修订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压实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体责任。
在此之后,网信办于7月10日又发布《审查办法》,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中伦律师事务所分析认为,对于数据处理者而言,能够发展到上市阶段,通常拥有大体量的用户以及相应的用户个人信息,非常容易触发100万用户门槛。就敏感度而言,一是由于数据量较大,二是业务活动中可能会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甚至重要数据,由此监管机构对于其赴国外上市行为提出主动申报的要求。与此同时,用户数量的认定标准,境外用户数量是否应当纳入计算等,同样有待进一步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