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以股票集中交易为主要特征的资本市场诞生。30年间,我国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已成社会共识,“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新时期的资本市场明晰了定位、指明了方向。
纵观30年历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改革开放大局出发,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的规律,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不断提升全社会对资本市场战略性、全局性的认识,为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谋篇布局、指明方向、作出部署。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资本市场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和发挥枢纽功能作用的根本保证。
破除思想障碍,
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资本市场是股份制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部分地方选择少数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股票一级市场开始出现。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对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在资本市场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解除了人们在认识上的种种禁锢,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规范股票发行和上市,并逐步扩大规模。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些科学论断,是对公有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股份制的充分肯定,为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进一步打通了“思想关”。
20世纪90年代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国民经济战略性重组深化,客观上要求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全面阐述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随后,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国九条”),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国九条”首次将资本市场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系统提出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意见。按照“国九条”的部署,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完善资本市场法治等重大改革扎实推进。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08年12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12年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步入新时代,
资本市场发展坚定根本方向和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