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行业和理财子公司未来向何处去,科技将如何重塑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脉络是怎样的?针对这些问题,齐晔分享了她独到的观察,以及光大银行在相关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布局。
随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转型,金融行业正经历着巨大的时代机遇和深刻变革,大资管、大财富和数字化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潮汹涌,孕育新一轮趋势和格局。
“当下要尤其关注分化的趋势,近两年在转型中发展,市场倒逼改革的情况已切实发生,改革也反过来改变机构的能力建设和行业格局,未来资管机构之间一定是越来越分化,有人胜出,有人掉队。”对于未来资管趋势,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齐晔在财富管理领域深耕多年,见证了银行系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周期,也正亲历着本轮大资管的改革。
资管行业和理财子公司未来向何处去,科技将如何重塑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脉络是怎样的?针对这些问题,齐晔分享了她独到的观察,以及光大银行在相关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布局。
当下要关注资管分化的趋势
《21世纪》:近几年,资管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在监管政策和自身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你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从母行的角度,对资管业务的定位和发展思路有何变化?
齐晔:过去的3-5年,在整个居民财富、企业财富和市场各子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管行业抓住了这一机遇茁壮成长。目前,大资管行业管理规模已超100万亿,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已超200万亿。
我认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过去几年,财富管理领域的巨大变化,反过来也助推了资管行业的改变。比如,过去几年财富客群加速细分,私行客户高速增长,财富客群和年轻客群不断涌现出新的需求;科技快速发展,线上化、场景化和智能化等科技赋能加码,大大提升了居民投资的可获得性、可触达性和便利性;市场层面,在“房住不炒”的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居民财富进入金融投资领域,整个资管行业的大发展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频共振、双向推进的。另外,监管政策的变化对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倒逼市场转型改革的情况在切实发生,这种转型又会反向助推机构能力的提升和机构间的分化。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各资管机构在转型中持续发展,行业应该会有分化的趋势。
从银行资管部到理财子公司运作,前后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业务属性和运营模式都有实质性不同:一是合作模式上,与母行渠道部门及分支行的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二是业务拓展上,原来仅服务母行客户,现在通过多渠道拓展,会有更广阔的服务空间。站在母行角度,资管业务是光大银行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核心板块,也是综合化经营平台和各业务板块的连通器。资管业务可以充分利用跨市场、多资产优势,发挥联动投资E-SBU和财富E-SBU的特色,助力光大银行轻型化转型,擦亮光大财富管理标签与名片。
《21世纪》:光大理财目前已经运作了一年多,作为光大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你如何评价光大理财开业以来的运营表现?对它未来的发展成绩、行业地位有什么样的要求或者期待?
齐晔:2020年,光大理财面对疫情和市场波动的双重考验,在新公司、新团队、新地点“三新起步”的基础上,营收增速,规模增长,超额完成行内目标。今年一季度,其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达到27%。从公司治理层面来看,光大理财作为独立法人开始公司化运作,在公司治理、风控、投研和科技建设等整体体系方面,都逐渐完善。此外,光大理财去年在渠道布局上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服务机构客户方面,搭建专业队伍,开启专户服务;在多元化渠道建设上,光大理财目前已与多家持牌机构开展代销合作。未来也会努力争取更多资质牌照,布局更广领域。
搭建零售新基建布局财富管理数字化
《21世纪》:近几年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变化发展,零售/财富管理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类金融机构都在争相发力财富管理业务,你如何看待当前的行业竞争格局?银行的优势和短板何在?
齐晔:财富管理行业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明显趋势,比如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快速崛起,信托和券商等资管机构也都在积极布局财富管理业务,与这些机构不同的是,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谱系更全、更丰富,包括公募、私募、保险、信托和理财等,能形成有效的产品货架,为客户提供综合资产配置。
银行的另一优势是全客群,意味着可以陪伴客户成长,向上输送。如私行客户可能是从财富客户逐渐积累提升的,在整个过程中银行能够一直陪伴,助力客户成长。
第三,银行有综合服务的优势,比如可以满足高净值客户背后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投融资一体化的全金融服务。
不过,银行也有其短板。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定位和服务是综合的,理财经理肩负的银行各类业务指标是多维的,考核是综合的。这对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标准化和专业化构成较大压力。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利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式,打造线上推送、智能投顾和智能陪伴等新兴模式,来化解相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