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行情复盘:保险板块震荡下行,外资继续买入中国平安。截至12月28日,保险指数较上月底下跌6.4%,跑输大盘(沪深300)8.5个百分点,表现位列Wind二级行业倒数第8位,同期沪深300涨幅为2.1%。个股均下跌,跌幅分别为-11.8%(国寿)、-7.7%(人保)、-6.6%(新华)、-6.2%(太保)、-6%(平安)。保险指数年内累计涨幅为1.9%,跑输大盘21.7个百分点。12月单月外资净买入平安15亿元,年初至今交易方向累计为正,净买入0.2亿元。年内平安沪港通成交总额为3033亿元,截至12月28日沪港通持股占平安流通股比例为8.1%,较上月底提升0.17个百分点。
负债端业绩跟踪:人身险增速下降,车险负增长扩大。1-11月行业人身险公司累计保费3万亿元,同比+6.7%(前值+6.8%);11月单月保费1586亿元,同比+6%(前值+8.5%)。其中寿险单月原保费1118亿元,同比+4.1%(前值+9.2%);健康险429亿元,同比+12.3%(前值+8.3%);意外伤害险38亿元,同比-7.3%(前值-6.7%)。财产险方面,1-11月行业财产险公司保费1.2万亿元,同比+5.8%(前值+7.2%),单月保费986亿元,同比-7.5%(前值-5.6%)。
车险单月保费同比-11.4%(前值-6.4%),负增长扩大5个百分点;非车险中农险高增,同比+44.4%(前值+22.7%),健康险恢复正增长,同比+21.4%(前值-4.7%)。
资产端表现跟踪:长端利率震荡下行,投资环境面临不确定性。12月长端利率未延续前期的上行趋势,截至12月2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月底震荡下行8.7bp,收于3.16%。险资运用方面,11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1.2万亿元,较年初+14.5%。资产配置结构中,股票和基金占比13.3%,银行存款占比12.2%,债券占比36.9%,其他投资占比37.5%,较上月变化均不大。11月保险机构(自有资金,不含保险资金产品账户)认购银行间债券399亿元,主要认购国债(191亿元)、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154亿元)、地方政府债(45亿元)。
强调持牌、规范经营,各方发展定位更加清晰。2020年12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
明确互联网保险业务和保险机构定义,规定保险机构必须通过自营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并首次将持牌经营的互联网企业纳入保险机构的范围;明确非保险机构不得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商业行为:1)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服务,2)比较保险产品、保费试算、报价比价,3)为投保人设计投保方案,4)代办投保手续,5)代收保费。《办法》规范行业发展,整体看来利好于规范的头部持牌中介,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与保险行业所面临的新环境下为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监管搭建起宏观框架,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保险销售向线上化方向发力、促进开发更多创新型产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投资建议:12月以来,受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增大影响,保险板块下行,但保险股目前基本面依然向好:1)负债端表现来看,各公司一阶段开门红主打的储蓄险销售取得较好成绩,其中平安、太保、国寿陆续进入了第二销售阶段,在新旧重疾定义产品过渡的时间段内,保障型产品销售可期;2)资产端方面,险资配置各项利好政策出台,有望在后期提升投资收益。此外,国常会提出支持商业健康险及长期限年金发展等,保险行业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们对明年初负债端开局表现仍然持乐观态度,在前期板块一定程度回调的情况下,当前保险股有更加丰厚的估值提升空间(30%+),随着负债端数据的逐步验证,行情料将逐步好转。继续推荐:1)此前市场预期有所降温后续有望超预期、随市场变化调整策略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强、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年轻人市场的中国平安;2)业绩估值双低,修复空间更大的中国太保。
风险提示:上市险企战略转型进度不及预期、开门红销售不及预期、疫情反复且影响超预期、权益市场动荡、长端利率持续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