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出席,并介绍了金融机构合理让利落实进展有关情况。
其中释放了大量重磅信号。基金君梳理了重点内容。
前10个月金融系统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会上介绍,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
二是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0.3个百分点,带动LPR同步下降,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如期启动并于2020年8月末顺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集中转换,降低企业存量贷款利息支出。
三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分三批次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逐步发放到位。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加快落地,对小微企业直接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督促银行减费让利。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减费让利政策要求。
五是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相当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银行、保险、信托机构协商,请求推迟、展期或重组债务,给予延期或减免一部分本息,一些特殊困难企业实施破产重整。
刘国强表示,总的看,各项措施成效显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和13.5%,明显高于上年。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截至9月末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2%,较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
刘国强介绍,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渠道,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刘国强表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控制
网贷机构已由5000家压降到3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针对银行业保险业面临的金融风险,银保监会采取多方面措施,取得积极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2017年起集中整治不规范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目前,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
二是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大步推进。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境内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为80.2%,部分银行逾期60天以上贷款也全部纳入不良。
三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形势根本好转。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四是金融违法犯罪受到严厉打击。对高风险金融集团进行风险处置、资产清理、追赃挽损、风险隔离等工作扎实推进。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
五是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控制。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近三年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增持地方政府债券11万亿元。今年,面对疫情冲击,及时出台一系列纾困措施,应对风险反弹,严防外部风险冲击,有效防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重大金融风险。
刘福寿表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整体可控。但受内外部因素影响,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必须充分重视、冷静研判。
刘福寿介绍,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增强风险意识,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把风险估计得更全面,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充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前瞻应对不良资产的反弹。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真实暴露不良,足额计提拨备,加快处置速度。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二是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化解,压实各方责任,拓宽风险处置和资本补充的资金来源。
三是继续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和风险监测体系,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
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五是严防外部输入性风险,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储备足够应对措施。
六是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
不要去玩“钱生钱”游戏不能出现“政策悬崖”有预测认为,四季度的GDP增速将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金融机构让利政策是否会做出调整?
刘国强也作出正面回答。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总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