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交运营难题屡现,不少公共汽电车客流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更有公交公司出现了停运风波。10月9日,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和单位出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包括落实运营补贴补偿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新增场站配套一定比例的附属商业等面积,以及开通通勤、通学、就医等定制公交线路等。
困局
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长期以来基本靠财政补贴维系。10月9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支持政策、夯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基础、加快落实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政策、加强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加强组织实施保障五方面共15项政策举措。
《意见》在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意在破解持续多年的公交运营困局。据交通运输部解读,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公众出行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大幅下滑,城市公共汽电车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历年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公共汽电车完成客运量691.76亿人,下降0.8%。2020年公共汽电车客运量442.36亿人,下降36.1%。2021年公共汽电车客运量489.16亿人,增长10.6%。2022年公共汽电车客运量353.37亿人,下降27.8%。与2019年客运量数据对比,2020年降幅36%,2021年降幅29%,2022年降幅49%。
公交困境在各地的公交客运量上也有体现。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公交集团历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8年底,北京公交年客运量达30.17亿人次,2019年北京公交完成客运量31.34亿人次,2020年客运量为18.8487亿人次,2021年客运量为22.96亿人次,2022年北京公交集团年客运量达17.26亿人次。客运量整体呈波动下行态势。
虽然上述数据的下滑也因叠加疫情因素,但从疫情前来看,从2014年开始公交的客运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数据显示,2014-2019年平均每年客运量自然流失2.41%。
分流
困局之中,不少公交公司曾出现停运风波。例如,今年2月23日,商丘公交公司在官方公众号“商丘公交”发布通告称,3月1日起暂停运营商丘市市区公交线路。2月12日,黑龙江省漠河公交公司也曾发布通告称,由于亏损严重,决定2023年2月15日起城市公交暂时停止运行。不过,两家公交公司发布停运公告后均迅速宣布会继续运营。
在公交风波频现的同时,据公安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28亿辆,居全球第一。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亿辆增长到3.28亿辆,十年间机动车增长了2.73倍。同时,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双轮电动车社会保有量已突破了3.5亿辆。
公交客运量与其他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此消彼长,恰是公交乘客流失的原因之一。泽募家首席研究员张竹然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公交客运的连年流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探讨。“首先是一二线大城市,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往往倾向于轨道交通或自驾,这样在时间上更有保障,公交客运主要的参与者往往是时间敏感程度较低的老年人,而老年人的消费除医药、养老之外远不及年轻人。其次,在三四五线等下沉城市,私家车的普及程度也很高,尤其是近年来新能源车的普及,极大降低了居民的购车成本,自然导致公交客运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
此前,一位业内人士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选择搭乘公交的乘客,要么是中老年人,要么是家附近没有地铁站,或者电动车、共享单车无法抵达目的地,才会选择搭乘公交。
“新兴交通工具的增加可能是公交客运量流失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还有票价上涨、交通拥堵、运营模式老化等诸多因素引发了用户出行习惯的改变等。”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可以说公交车这种客运模式已经到了退出市场主流的阶段了,客运量流失是必然趋势,但运营机构一定要重视这个趋势,不要盲目扩大。”
求变
“未来公交仍将存在,但求变在所难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此次《意见》中,便为公交的“存在”与“求变”指明了路径。关于“生存”,在五大方面中的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支持政策方面,《意见》提到,要落实运营补贴补偿政策,包括要求各地合理确定城市公共汽电车服务标准,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市县级财政事权的支出责任,因地制宜建立并实施成本核算和补贴补偿制度等。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包括要求各地在保障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夜间充电执行低谷电价的基础上,在日间设置部分时段执行低谷电价,以及用好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和农村客运补贴资金等政策、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工具支持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保障公交优先通行,包括促进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强化公交专用道使用监管等,合理引导公众出行,包括加强绿色出行和公交出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