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处暑的到来,往往预示着酷热难熬的天气,终于到了尾声。
8月23日,处暑,因“宇宙中心”之名“走红”的曹县依旧烈日炎炎,对曹县交运城市公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曹县公交”)和200多名公交司机来说,这难熬的夏日远没有结束。“难熬”的根源,可能不只是天气,还因为曹县公交2018年底所购入的200辆亚星客车(600213.SH,股价9.31元,市值26.63亿元)新能源公交车辆。
理论续航220公里的这批车辆,如今电池还未过保修期,实际续航却只有三、四十公里。炙热的夏天还未结束,曹县公交用了没几年的200辆亚星新能源公交车,已有35辆直接“趴窝”、72辆因被厂家锁定,电池已接近报废。
这批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公交车,在上路之初就大面积遭遇电池故障,因而绝大部分没有在2019年跑满3万公里的标准,也使得曹县公交错过营运补贴“末班车”。
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块,错失补贴的曹县公交未再支付200辆新能源公交车的剩余款项,并引发了民营公交与客车厂家、电池厂家的连锁反应。
在公交全盘电动化的背景下,曹县公交的遭遇早已不是个案。此前,湖北黄石因公交车“40度不敢开空调,剩75%电却瘫了”登上热搜,保定公交也一度出现停运。
8月中下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获悉,曹县的遭遇,与保定、黄石、商丘、献县等全国多个城市公交系统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在多位公交行业从业者看来,“电池故障”恶化了经营之困——新能源补贴不再、亏损加剧、乘客流失、车辆亟待更新……续航焦虑可能成为压垮民营公交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焦虑|一人配两辆车不够开,充电成本飙升
七夕这天,王利(化名)丝毫没有心思去想节日的浪漫,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满脑子在想着自己驾驶的公交车不要半路“趴窝”。
作为曹县公交306路车队的一名司机,对公交车因电量不足而“趴窝”的事情,王利和全公司200多名司机早已司空见惯。
下午5时,在跑完当天最后一圈后,直到把车开到位于青菏中路公司停车场、并抢到充电桩,刚驾车跑完6圈的王利,才算有了些许休息的工夫。
对王利来说,能在这个时间不用排队给车充上电,已经足够幸运。就在三个钟头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初到总部位于此处的曹县公交时,正在充电和等待充电的公交车,已经有至少五十辆,而院子里仅有二十几个充电桩。
来自曹县公交的信息显示,该公司运营着城区所有12条线路的公司,一共有500辆公交车辆,全部为新能源公交车,其中2016年、2017年先后从亚星客车、江西某品牌购入共300辆新能源公交车,而后在2018年底又购入了200辆亚星客车的车辆。
出问题的,正是后购入的、被公司称为“小亚星”的车辆。
“大多数是电池不行,有时候一圈都跑不回来。”王利所说的一圈,是指他们公交线路的一个来回,按照单趟21.5公里计算,这一圈只不过43公里。
电池问题已让多地公交公司倍感头痛,就在8月初,湖北黄石民营公交公司公交车出现电池等质量问题,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因为电量问题,无论冬夏,开空调成为了公交司机们最奢侈、却又不敢干的一件事。而相比于“40度不敢开空调,剩75%电却瘫了”的湖北黄石公交,曹县公交的遭遇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莉说,“最热的时候,车里能有四五十度,车上有空调但不敢开,只能把所有窗户都打开,就是电池不管(注:没用)。”然而,冬天可能还要糟糕,为了保暖,“每个司机都要准备两条棉被”。
同样为续航焦虑的,还有曹县公交的老板。“在曹县,公交车的运营密度,能达到4、5分钟一班,一个驾驶员一天平均要跑300多公里。”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司机交谈时,路过的赵西言本不想言语,但作为曹县公交的唯一股东,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又忍不住“吐苦水”:公交车营运中间充电也不现实,但电池续航太短,造成现在一个驾驶员配两辆车仍不够用。
和“唯一股东”的总结性发言不同,另一名一线司机的讲述则更为具体:“开车的时候,驾驶员随时看着仪表盘显示的单体电压,到了一个程度,随时把车开到场站充电,乘客半路换车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王莉记忆中,“跑不动的时候,仪表显示还有85%左右的电量,就不敢跑了”,而她所驾驶车辆的充电记录是跑6圈充5次电。
频繁的充电,不仅打乱了当地公交的营运节奏,也直接提到了充电成本。“我们充电是按谷峰充电,(在考虑电价成本的前提下)哪个时间段充电、哪个时间段不充,充电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曹县公交一位负责人说,现在是24小时充电,白天运营时间,从早晨一开始上班就开始有充电的车辆。
赵西言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曹县公交下辖三个场站,一共75个充电桩,这两年电费增长很明显,现在公司每月支出电费,要比之前明显拉高,原来一个月30多万元电费,现在能到50万元左右。
矛盾|不修车就不给货款,厂家:先给钱再说
幸运的是,在“保定公交停运”、“黄石公交晒太阳”成为舆论中心时,依靠对电池包的修修补补,曹县公交还在正常营运。但不幸的是,因拖欠亚星客车车款,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