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约车已成为大众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近日,关于“多地对网约车按下暂停键”“聚合平台拉低网约车准入门槛”等新闻报道引发广泛关注,由此也引起了对网约车行业以常态化监管促合规化运营的激烈讨论。目前,网约车行业发展总体平稳有序,合规率持续提升,但仍有部分网约车平台、聚合平台公司存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调整运营规则不透明不合理、侵害乘客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等问题,增加了社会经济运行发展中的不稳定风险。
网约车作为数字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的典型代表,在满足广大民众交通灵活出行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民生保障功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科学审慎监管。特别是涉及聚合平台、网约车平台、网约车司机、乘客等多元主体利益平衡,关涉市场竞争、民生就业、社会福利、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多维价值,其影响广泛,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经济下行、消费不振、失业危机等多重压力叠加,网约车行业发展步入下半场,如何破局,行稳致远,成为当前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难点。
7月26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联席办”)组织对多家网约车平台、聚合平台公司进行约谈。联席办强调,要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行业合规经营,共同维护行业良好生态,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本次约谈是对网约车新业态进行常态化监管的体现,反映出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7月19日正式发布,指出要发挥平台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足见,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须以“科学发展,合规经营”为目标,落实落地“规范中发展、发展中规范”的具体要求,尽快健全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制度,降低包括网约车平台在内的所有平台企业运营的合规成本,给予市场主体包括投资人、管理者、从业者、消费者以信心,坚定平台经济发展主线不动摇。
网约车运营驶入下半场
考察我国网约车行业发展进程,从最初平台兴起时的“人人皆可成为网约车司机”,逐渐发展为平台高度竞争下的“倒贴车费请坐网约车”。如今,网约车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市场运力饱和过剩,济南、珠海、东莞、深圳等地陆续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醒从业者谨慎入行,部分城市甚至决定暂停新增网约车运输证受理业务,这些都为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安全是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前提,在此背景下应加强网约车合规建设,以动态视角理性看待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供需失衡问题,正视网约车平台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对于网约车司机收入不稳定、乘客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展开市场观察和成因分析,方能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维护司机合法权益。
首先,理性看待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供需失衡问题。市场运力饱和只是表象,其反映的是网约车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作为常识,市场供需关系不可能一成不变,换言之,有涨有落方为常态,网约车市场亦不可能无限量增长需求,出现拐点或者说阶段性失衡也应正常看待。
当前,不少地区网约车市场需求增长停滞甚或出现萎缩,然而,供给端仍不断有大量劳动力涌入,在客观上会导致网约车司机收入下降,诱发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等现象,这是市场运行的结果。同时,也要意识到这类情况的发生,与区域性、季节性、气候性影响有关,与整体就业率下降、商贸活跃性不高等因素相关,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不可一概而论。
网约车市场饱和,一方面可通过合理方式刺激用户需求,同时还可以优化司机端的结构,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出现,为中小平台提供流量入口,但也导致不少不合规司机、车辆的涌入,增加了网约车市场的供给压力。依法依规查处、清退不合规的车辆与司机,合理提高网约车行业准入门槛,不仅有利于解决网约车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助于规范网约车市场安全健康运营,是实现网约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也是网约车市场驶入下半场的重要信号和必经阶段。
其次,重视网约车司机收入下降问题,积极破解“车越多—价越低—车更多—价更低”的低价困局。在市场经济不景气以及网约车行业高度内卷的背景下,价格优惠固然是刺激用户消费的有效手段。然而,降价只是一种调节手段,价格战更难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网约车平台调低计费方式,不仅会降低网约车司机收入,打击积极性,而且如多个网约车平台相继调低计费方式引发恶性竞争,将不利于网约车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网约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以聚合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纷纷入局。所谓聚合平台,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多个网约车服务提供商的车辆资源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聚合起来,向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