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圈相关规划提出以来,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规划变化似乎最为明显。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向公众咨询,有关磁悬浮通道的提法引起关注。
《规划》中预留了多条重要廊道,其中包括京港澳高速磁悬浮、沪(深)广高速磁悬浮,以及粤北至沿海经济带高快速铁路、琼州海峡通道、粤东至粤西沿海高铁、北部生态发展区快速铁路。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广东首次明确提出了两大磁悬浮高速通道的构想。
如今,广州和深圳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密切,铁路方面不仅有时速200公里的广深铁路,还有时速350公里的广深港高速铁路,两个广深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不过,两地之间的交通压力也开始显现,尤其是节假日期间。记者梳理发现,对于广深之间的高速磁悬浮通道,市场早有预期,而且有多个备选方案。不过,从目前公开的线路方案预期可以看出,目前市场预期更“倾向”于从广州东站到深圳香蜜湖的方案。就在去年5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了《广深第二高铁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招标公告。公告显示,建设单位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开启《广深第二高铁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公告》招标工作,标志着广深第二高铁正式开启前期招标工作。当时,市场预计广深第二高铁或应用速度达6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列车。
除了高速磁悬浮通道,地铁、城际铁路也在广深之间“开花”。
此前,广州地铁就粤港澳大湾区线网优化客流预测专题研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重点研究对象为跨市的都市圈高速轨道(地铁18号线、22号线和28号线等),以及与广州地铁一体化运营的城际铁路(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和广佛环城际等)。招标任务书显示,除了已公布的18号线南延至中山珠海、28号线东延至东莞之外,22号线也规划成为跨市快线,将延伸至东莞,与深圳衔接,这有望成为广州和深圳第一条互相“连接”的地铁线路。
除了地铁,还有城际铁路。去年6月,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正式开工。穗莞深城际机前段既承担着沿线地区城际客流,也承担着深圳内部组团间的通勤客流,可与在建的穗莞深、琶洲支线、佛莞、莞惠等城际互联互通。此外,广深铁路最后一阶段信号系统设备改造工程(平湖站至深圳站)此前也顺利开通并交付使用,广州东站、广州站、深圳站都接入了全国高铁网。此次施工改造完成后,广深铁路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主干和运输要道,即将焕发新的活力。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随着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大湾区内部的交通会更加方便,城市的边界将被打破。只要整个都市圈的轨道交通都很发达,城市之间都快捷连接起来,城市的边界自然就模糊了,不仅仅可以实现交通出行的便捷,也为产业的拓展开拓新的空间。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广深双城联动是区域经济中的一大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广深之间的交通连接越来越畅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全面网络,催生不少两地工作生活的“广深人”。此前,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9》中“点名”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以广深为龙头,“大广州”、“大深圳”呼之欲出。随着都市圈规划出炉,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的辐射范围将扩大,进一步向周边城市延伸。
《规划》也提出构建“12312”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内部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至粤东西北地区形成2小时交通圈;3小时通达全国、东南亚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城市。为此要构建“三横六纵两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对接国家综合交通骨干网布局,推进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形成综合立体、能力充分、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