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发万亿国债,投资水利领域实属必要
时间:2023-11-14 17:29:47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拟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

今年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趋势决定增发国债投资集中水利

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报告,总体偏少的降水时空高度集中到了不利的时间和地区,导致我国今年在严重旱涝急转中损失巨大。河南等省初夏持续连阴雨,本已导致我国今年夏粮比上年减产;进入“七下八上”后,“杜苏芮”超强台风、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辽流域严重汛情等重大灾害20余天内相继来袭,给我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果,前三季度我国旱灾受灾人次达到2012.2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318.6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7.1亿元;洪涝和地质灾害受灾人次5190.4万,因灾死亡失踪405人,倒塌房屋11.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93亿元;台风灾害受灾人次807.8万,8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24.8亿元,闽粤两个经济大省受灾相对较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不考虑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需求,新增万亿国债主要投资水利领域,实属必要。实际决策也是如此。据10月25日在国新办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所述,新批准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资金将投向8个方面,高度集中于水利领域。

增发国债投资应充分考虑带动前沿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及平战结合

增发国债投资已成国家决策,选择确定具体项目成为当前工作重点,也是各地方竞争的焦点。9月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初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项目已有7000多个,国债资金需求超过1万亿元;各地方还在按照国债投向领域,抓紧再储备一批项目并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确定项目时尤其需要明确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为此,有3点需要关注:

一是积极运用前沿新兴技术,通过政府主导大规模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助力带动前沿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信息数字技术。

二是平战结合。在当前国际环境下,这一原则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在正如火如荼激烈交锋的俄乌冲突中,新卡霍夫卡水库大坝等关键水利基础设施先后成为打击对象,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灾难,并显著影响了战场形势,这些大规模现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汲取。

三是项目规划、安排不仅着眼当下,还要结合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考虑中长期未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

以前沿信息数字技术装备水利投资

基于上述原则,首先讨论运用前沿信息数字技术装备水利工程投资及其平战结合,以求一举两得,既提高水利工程运行效率,又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带动我国信息数字产业发展。我国率先建成世界最先进数字化水利管理系统后,经过数年运营成熟,可望成为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和设备出口的新兴增长点。在实践中,水利基础设施领域也有着现代信息数字技术运用的广阔天地。

在“2023年前三季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方面提出要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到2025年建成数字孪生水利体系1.0版,为水利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持。就总体而言,这些“工程”可纳入财政部方面所称的此次国债投资第三个方向“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实施预警指挥工程、救援能力工程、巨灾防范工程和基层防灾工程。

不仅如此,在我国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开发出来的一系列新兴技术也完全可以,而且应当积极探索投入水利建设现代化投资中。如今年才正式投入运营的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笔者在实地考察时注意到,该机场的全时全域智能跑道系统堪称世界首创,这个系统关键在于其光栅列阵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由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安全性不成问题,完全可以积极稳妥探索使用于此次国债投资第四个方向“其他重点防洪工程”中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领域,以及其他新建和待改建水库、堤坝等项目。

这项技术包括世界首创的在一根光纤上工业化制备数万个光纤光栅传感器,以及相应的光栅列阵传感解调仪表和长距离、大容量、高密度、高精度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网络系统,已在石油石化、交通、电力等领域投入应用。如果应用于水库、湖泊、河流、海防等堤坝上,管理部门可实时监测堤坝压力等指标变动,实时发现险情,第一时间作出处置。同时,如果与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在制订相关规划、紧急情况时,还可以利用这套系统产生的数据,准确判断相关堤坝状况,从而正确定位其功能。

因应气候变化趋势,增加北方、西部地下水回灌和地下水库工程投入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北,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北方。2020年,京、津、冀、晋、内蒙古、黑、吉、辽、鲁、豫、陕、陇、青、宁、新15个全北方省份粮食产量合计39646.7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9.2%;加上地跨秦岭—淮河线南北的皖、苏两省粮食产量折半计入北方,以及地理区位属于西南、气候属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