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特别是既有建筑领域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超过一半,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20%。
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城市,建筑物密度较高,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占比较大。来自WRI数据显示,广州、深圳和香港三个城市的排放量占大湾区建筑领域总排放量的60%。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将对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的方向将带来什么变化?既有建筑,特别是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需投入的大量资金如何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化机制来解决?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短期内既有建筑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需要住建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和标准,指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为推动建筑领域向碳排放双控转变,部分受访人士则建议通过强制手段推动建筑行业纳入各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此前的规划中,“十四五”期间包括建材在内的八大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受访人士认为,长远来说,只有通过市场化机制让业主清晰明了改造能为自身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才能吸引更多业主参与到节能改造中来。
AI技术助力建筑节能改造与新建建筑的能耗管理归口住建部门不同,既有建筑的改造无需向政府部门进行申报,政府部门无法统一数据,因此市场目前仍处于自愿自发进行改造的阶段。
在7月中旬刚刚结束的广东省节能宣传周,广东省住建厅展出了省内15个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典型案例成果展。
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包守权介绍,此次典型案例成果展中,有6个案例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这些案例展示了广东省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领域多年来的摸索和创新,通过这些案例,也可以看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在广东经历的不同阶段。
目前,市场上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通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业内人士介绍,早期合同能源管理以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为主,即能源管理公司事先承担建筑物节能改造的费用,与业主、管理方确认节能量后,双方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
在能源改造前,能源管理公司通常都会对既有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预估。
记者从广州市一家能源管理公司提供的《建筑能源运营信息采集表》中看到,能耗预估需要收集项目的业态、面积、配电容量、空调系统装机容量、电梯数量等信息,以及近三年的用电量、中央空调用能量、电力维护成本等数十项信息,在此基础上,能源管理公司再针对建筑的情况提出改造建议。
包守权向记者表示,由于节能改造后能耗核算受天气、业态运营情况的影响较大,难以公正核算能耗变化情况,近年来广东的能源管理公司也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2.0版本,即能源托管模式,或称能源供应服务模式。该模式同样由能源管理公司事先承担建筑物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及后期运维的费用,改造完成后,能源管理公司以“卖能量”给业主的方式,按建筑物后续使用的能源单价来收取费用。
除了在合作模式进阶外,既有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一位熟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专家向记者介绍,以往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技术主要有智能化能效管控、物联网温控管控、高效节能智能照明系统、冷凝水回收利用等,如今AI等新技术也在辅助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率的提升。
广东省超算绿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陈瑛向记者介绍了此次典型案例成果中的广州黄埔尚城万科里和摩登大道商务大楼两个改造项目。
陈瑛介绍,AI智控节能系统能做到不破管,不改线路,不改变原有的基础设备,只在原有的设备上加装或者嵌入式安装无线传感采集和执行装置,实时采集温湿度、压力、流量、风量等设备海量运行数据,后台即可自动调控最优运行策略,利用AI持续控制能耗系统的调节。
2022年经改造后,尚城万科里项目的中央空调、地下车库照明、排油烟机平均年节能率为27.4%,全年实现节省电量约94.91万千瓦时,节省电费约70.8万元,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20吨以上;摩登大道商务大楼节能改造项目年节能率为28.6%,全年实现节省电量约50.6万千瓦时,节省电费约38.8万元,实现二氧化碳减排500吨以上。
AI技术同样应用在广东省首家碳中和酒店广州珠光地中海酒店的后期运维中。2020年,广东粤信鼎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该酒店空调系统实施高效机房改造并托管运营。改造后,中央空调系统年耗电量由改造前的629万千瓦时降低到242万千瓦时,年节约电量387万千瓦时,节电率达61%。在改造后,粤信鼎能凭借AI智慧能管平台为项目提供15年的智能化能效管理服务。数据显示,地中海酒店整体升级改造费用1350万元,项目静态投资回报期5年。
大范围改造需绿色金融支持尽管能源改造的效果明显,节能减排也是大势所趋,但在起步阶段,节能改造的费用应由谁来承担?
包守权认为,现阶段来说,在既有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