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振兴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在贵州,刺绣等传统民族工艺在各方扶持下,不断提质升级,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成为带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
——编者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接近900万人,其中妇女不在少数。贵州也是多民族聚居地,仅世居的少数民族便有17个,民族文化绚烂多姿。
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帮助更多妇女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其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2013年7月,贵州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强化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进传统民族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
此后10年间,“锦绣计划”陆续培育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合作社1300多家,带动近50万名妇女就业创业,创造产值超60亿元。日前,记者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访调研,透过一家苗绣工坊的成长壮大,观察“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的全过程,见证“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渴望化为现实。
一次尝试,各方扶持
门坊右上角,苗族铜鼓傲然挺立;两侧石柱上,人物图案点缀其中……这是一家苗绣工坊,在黔东南州施秉县几乎家喻户晓。
推门而入,一阵“咚咚咚”的声响传来,那是工人在用织坊机器锤布。左转直奔绣坊,只见绣娘三五成群围坐一圈,哼唱山歌,飞针走线。曲调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悠扬,似乎映射着工坊的发展曲线。
“刚跟客户谈完订单,真是一刻不得闲。”扎着头花,穿着绣服,戴着银饰,一脸笑容地快步迎来的是工坊负责人龙禄颖。在她看来,从最初买卖绣片到如今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等于一体的非遗工坊,各方扶持至关重要。
时光回到2000年。做过酒店服务员、进工厂当过女工、干过仓库管理员,在外打拼15年的龙禄颖,见证了大都市的发展。反观自己老家,唯一明显的变化只是用上了电灯。尤其是,村里的姐妹没有固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守着刺绣技艺却赚不到钱。想到这些,她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在施秉县,绣片很受游客欢迎,肯定藏着不少商机。”头脑活泛的龙禄颖立马做起买卖绣片和服装的生意。果不其然,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几乎年年稳赚。眼见发展势头超出预期,她渐渐萌生生产销售一手抓的念头。
2006年,辗转几个村寨,最终选定8名绣娘为固定工,又将自家房屋的一楼改做门面,龙禄颖的苗绣工坊正式营业。从寻客户、找订单到买线材、忙生产,她一个人背负着工坊的日常运转。
万事开头难。成立伊始,工坊就遭遇挫折。
当时有一批外地订单,要制作手提袋上的小鸟绣片。考虑到样品只有大致轮廓,龙禄颖先让3名固定工打个样。没几天工夫,不同颜色、姿态各异的样品摆在了龙禄颖的面前。她连连赞叹绣娘手巧,没有片刻犹豫,随即分配任务。
“一次要做200个,单凭固定工,加班加点也忙不完。我们只好临时挑选五六十名绣娘,让她们领料加工。”两周后,看到完工的货品,龙禄颖心里咯噔一下,“线条有的平滑有的粗糙,甚至还有把小鸟绣成2个脑袋、6个翅膀的,各种花样都有。结果,超半数被认定不合格,只能重新赶制。”
这次遭遇点醒了龙禄颖。绣娘们的刺绣技法各有差别,对图案和色彩的理解因人而异,未经系统培训,仅凭一张绣片、两根绣花针和一堆绣线,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锦绣计划”的实施,让这种局面有了改观。
“‘锦绣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开展大规模培训,从技艺、实操、营销、设计等方面,提升绣娘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设计理念,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贵州省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陈莉丽介绍,省妇联牵头,联动其他部门单位,定期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工坊、合作社或者企业,以资金补助、项目扶持等方式,培养一批知识水平高、艺术修养好、专业技能强的民间妇女手工艺传承人。
2013年以来,在施秉县妇联、工信局、民宗局等部门支持下,龙禄颖得以在周边苗寨开展培训。仅订单式培训,每年即可覆盖二三百人,获得补助资金超过20万元。目前已覆盖3个乡镇8个村寨,累计培训2660余人。“我们到周边村寨建立锦绣工坊,再派员工前往培训,同时收集绣娘的绣法、技艺等信息,分类造册,为潜在的用工需求做准备。”
“2021年以来,围绕基地建设、绣娘培训等工作,县工信局帮助龙禄颖的工坊争取到5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施秉县工信局副局长秦龙表示,2019年工坊又通过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证,获得5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在贵州省商务厅组织安排下,龙禄颖连同其他非遗传承人、手工坊负责人一起,经常组团到国内外参展。凭借精美的做工、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