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创造"锦绣"新生活--贵州特色苗绣产业发展观察
时间:2023-06-25 19:34:00来自:中证网字号:T  T

配色大胆活泼、图案栩栩如生的苗绣据传诞生于苗族迁徙途中,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针当笔、用线为墨,将自然万物、民族历史绣在服饰上,苗绣也因此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活化石’”。

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在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一双双巧手致敬前辈,用色彩斑斓的丝线勾勒着民族的生生不息。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苗族聚居的贵州,近年来将这一文化瑰宝作为产业大力推动发展,妇女们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不仅用一针一线创造出“锦绣”新生活,还将蕴藏着古老文化的苗绣巧妙融入时尚元素,登上国际舞台,形成产业融合互动。如今,古老的苗绣,正在得到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应用,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巧手“针功夫”,创造锦绣新生活

“这款包包款式新颖,背着轻便,很好搭配衣服,姐妹们考虑一下……”

乌江之畔,峡谷壮美。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文创产品直播间,一身苗绣装扮的“95后”绣娘杨文丽,准时上线直播,热情地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向网友推介产品。

杨文丽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返乡创业做苗绣,2022年公司产值已达到180多万元,带动全村2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直播销售额达到60多万元,最多的一场直播卖了8万元。”杨文丽兴奋地说。最近,她购入一批直播设备,培训附近的年轻人,今后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直播销售苗绣等特色产品。

据黔西市苗绣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张敏介绍,黔西市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个基地、开发一批产品、设置一个示范展区、畅销N个销售平台”的发展思路,搭建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行业五个平台,采取“龙头公司+小微企业+合作社+农户(绣娘)”的发展模式,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全方位立体式抓好苗绣产业发展。“2023年,我们争取苗绣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张敏说。

贵州对苗绣推动妇女增收的工作起步于10年前。2013年,贵州省妇联聚焦“针功夫”,围绕苗绣、蜡染等民族技艺开展锦绣计划,目前累计培训10万人次,创建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智慧锦绣基地、锦绣计划创新研发基地等千余个,带动50余万人就近就业增收,近三年创造产值60余亿元,“指尖技艺”逐渐转化为“指尖经济”。

“大巴车开动的时候,孩子死死拉住妈妈的手不让走。”回忆起近20年前,送三姐和三姐夫去广东打工的那一幕,43岁的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妇女韦祖英至今还会红了眼眶。

如今,仅有小学文化的韦祖英通过制作苗绣服饰等,公司年产值已达到一两千万元,带动900多名群众就业。“政府在我们这里搞培训,只要愿意学,就有人教。”韦祖英说。

“过去,绣娘们刺绣是为自己和家人制作服装,现在她们知道,拿着绣花针,能够绣出美好的生活。”从江县妇联主席梁银丽说,“妇女们纷纷返乡就业创业,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甚至成为女企业家。”

一二三产互动,亮出锦绣新名片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美誉,妇女擅长刺绣。在县城的刺绣银饰一条街姊妹街上,苗绣州级非遗传承人石传英制作的苗绣远近闻名,远销意大利、法国等地。

“光是这个旅游纪念品,我一年就能卖出去一万多本。”石传英指着一款笔记本说。她用蜡染土布做封皮,绣上一个苗绣图案,可以卖到120至150元一本。

“浩邓”是石传英的苗名,在苗语里,“浩”意味着丝线,“邓”则是真丝缎子的意思。创业时,石传英为自己公司取名“浩邓”。

蝴蝶妈妈、凤凰、龙、鱼……石传英将苗族崇拜的图腾和对祖先历史的理解,嵌入时髦的高档旗袍上,也融入日常所用的背包、发卡、腕带等小商品上。2022年,石传英的旅游商品店仅苗绣产品销售额就达到200多万元。

为改变苗绣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的“小散乱”局面,2021年,贵州省成立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深入推进苗绣保护传承、市场培育、园区建设、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六大工程”,加快实现苗绣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发展目标。

在贵州,一些地方还将与苗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崭新名片。

榕江县自2018年以来,立足苗族、侗族群众利用板蓝根枝叶染制衣服,再加以刺绣的古老习俗,串起采蓝(板蓝根)、制蓝(染膏)、刺绣等手工工艺,将苗绣、蜡染形成“蓝染”文化产业链。

据榕江县常务副县长王飞介绍,目前,榕江县累计种植板蓝根3.2万亩,年产量5.25万吨,产值达6800余万元,带动6339户群众参与,户均收入达4417元以上。榕江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古法制靛基地,蓝靛膏等板蓝根粗加工产品年销售产值达4488万元。

贵州省构建以贵阳市为中心,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等为重点打造苗绣产业集聚区,推动配套企业入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从事苗绣产业的相关企业有近300家,诞生了“黔粹行”“黔尚品”“村寨故事”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