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22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23年工作,分析形势,明确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作工作报告。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围绕工作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并在全体会议上交流了各组讨论情况。驻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宋寒松出席会议,副部长姜万荣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副部长董建国主持第二次全体会议,副部长秦海翔、王晖出席会议,总经济师杨保军、总工程师江小群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在稳中起好步、在进上下功夫,稳支柱、防风险、惠民生,努力为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贡献、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办实事。
在理念方法上,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以好房子为基础,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坚持想明白、干实在,锻造专业敬业的住建人精神品格;在行动实践上,着力稳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两根支柱”,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建筑业转型;在工作成效上,一大批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安全工程落地见效,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
会议对2023年重点任务进行了盘点。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认房不用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实施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降低二手房买卖中介费等政策工具,指导地方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准施策稳定市场。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在住房保障方面,启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等建设。支持新市民、青年人提取住房公积金租房安居。
——在城市建设方面,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以城市体检出来的问题为重点实施城市更新,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完善“一老一小”等服务设施,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截至11月底,全国共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6.6万个。其中,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惠及882万户居民;加装电梯3.2万部,增设停车位74.6万个,增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1.4万个;改造城市燃气等各类管道约10万公里,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城市管理方面,推进“一委一办一平台”(即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工作体系建设,巩固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提高城市管理为民服务水平。
——在村镇建设方面,指导做好京津冀和东北三省等暴雨洪涝灾区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为受灾群众建设“放心房”“暖心房”,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深入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支持约31.6万户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开展乡村建设评价,推动小城镇污水垃圾设施建设补短板,加大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力度。
——在建筑业发展方面,把企业资质审批时间缩短到了2个月。以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好房子建设,推进智能建造城市试点,开展设计公益培训,打造好房子样板。积极参与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举办“质量月”活动。
——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一体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从真重视、真懂行、真保护、真利用、真监督5个方面部署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制作播出大型纪录片《文脉春秋》,抢救性保护1336个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村落。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截至11月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2%;全国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绿地约3.1万公顷,开工建设“口袋公园”3980个,建设绿道5033公里;全国846个市县、6174个城市公园开展绿地开放共享试点,轮换共享草坪,让人民群众共享绿地空间。
——在安全生产方面,推进设施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应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推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扎实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抓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工作。
——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推动立法工作,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县级全覆盖,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等制度,推动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参加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建设部长圆桌会,通过《南宁倡议》,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