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通讯社20日报道》香港二手楼价较2021年8月历史高位下跌逾21%,伴随是恒指跌穿失守「回归价」后更一度跌穿16000点,「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美誉9月亦遭新加坡以0.01分之差反超……2024年,香港会否否极泰来?经济学家陶冬博士接受专访时就指,楼市甚么时候见底,取决于三大因素;而习惯「开门做生意」的香港需要与时并进,并抓住金融市场变化的机会。
*年初看错市,因三个意料之外*
美国加息周期到尾,港楼跌势却似未到头。陶博坦承,2023年初时候,自己认为港楼寻底并接近见底,「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原因一是联储加息周期比当时想象的要走得更远,加得更多;二是中国经济的复苏缓慢、曲折,并影响香港资本市场;三是疫后通关,不是内地游客把香港「淹」了,而是香港人把深圳「淹」了。
他认为,这三个情况下,香港经济的调整、香港楼市的调整会更深一些。至于何时见底,取决三大因素:一,联储甚么时候开始减息;二,香港的消费能不能稳定一点;三,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有比较大的改善。他指,从宏观基本面来讲,慢慢的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都会变好,又指不认为楼市会重蹈97时调整7年的覆辙。
*「旧钱」把持租金增消费成本*
对于港人周末北上消费成风,陶博笑言,自己那些「很有钱」的朋友,全家周末也跑到深圳去消费,而且愈走愈远到惠州、中山等,背后实际上是香港的租金太贵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香港零售业近年固步自封。再讲深一层,则是香港租赁市场的业主们恰恰是香港的「旧钱(oldmoney)」,而这些人的财政压力往往最低,这使得结构性调整需要更长时间。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降租的问题,因为所谓的业主并不是铁板一块。
那么,又如何看香港被称为「金融中心遗址」?他表示,自己反对此说法。实际上,香港仍是亚洲的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即使人们常说的对手新加坡在外汇市场、家族办公室等方面表现标青,但股市成交量、市值跟香港相距甚远。
他寄语,周期性变化的确有此消彼长的一面,做好自己,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比甚么东西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