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在华夏幸福春季开工大会上,董事长王文学脖子挂着红围巾,站在了红色背景板前,面带微笑。尽管失去了老臣孟惊,但他并没有停止奔波复工、化债的脚步。
不久后,华夏幸福官微上,一则“幸福产城喜迎开门红”的消息,又大力渲染了其“轻资产”步调。
文中提到,作为华夏幸福轻资产战略落地的一环,“幸福产城”是其政府服务综合方案的输出平台,眼下已在平顶山、株州、南京浦口等城市的高新区,铺开项目。
字里行间,犹如在摇旗呐喊,显露出欣喜之情。
距离华夏幸福提出轻资产战略,已经半年多的时间。期间,它从以往“廊坊地主”的角色转身,竭力向“服务商”靠拢。随后又择出“幸福精选”“幸福优选”两个平台,装入物管、代建等资产,开展“债转股”。
轻资产的故事,还是较为吸引人的。上述两个平台,公布了较高估值,得到了部分债权人的认可,让“化债”成为可能。
地产寒冬里,房企纷纷进击物管、代建赛道。尤其是代建板块,突然间就火了起来。地产老板们乐于与这个领域沾边,并在公开场合大大地展望一番。
尽管目前轻资产途径获得的利润,对于泥潭里的地产公司来说,犹如杯水车薪,但他们至少向投资者、债权人展示了自身的轻资产属性。这对于后续的化债、债转股,或许多少有些推动作用。
轻资产化债
前前后后花费半年多的时间,王文学以新的资本故事,为化债提供了新的思路。
去年7月,华夏幸福曾召开过一次战略转型大会,宣布全面转型为“产业新城服务商”,以轻资产运作模式为政府提供融资、产业招商、综合运营与城市营销推广等服务。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陷入债务危机的华夏幸福为未来发展找的新路子。华夏幸福资金缺乏,走轻资产的道路实属正常。
但回过头看,其实更重要的是,以此解决眼前债务问题,凭借“轻资产”讲故事、提升估值,是为了化债做铺垫。
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定下了目标,公司将在2022-2025年完成全面转型。他已经开始向外界展示其潜力,声称轻资产招商业务已累计签约7个项目、总投资超45亿元,以寻求认可。
管理层不断强调,“通过战略重塑,华夏幸福将凝聚新的发展动能,开辟新的增长曲线,用发展来从根本上化解流动性风险,推动债务重组协议落地实施。”
渲染与铺垫之后,华夏幸福顺势推出新的债务重组计划,其中涉及新的化债办法——债转股。
2022年9月,华夏幸福制定了《债务重组计划》补充方案,计划以“幸福精选”平台股权作为新增偿债资源实施以股抵债。
一步一步推进,直到去年12月,华夏幸福正式公告,全部境外债券展期8年,利息2.5%,利随本清。此外,债权人可以自主选择一定比例的留债及“幸福精选”平台股权以股抵债。
华夏幸福正以所持有的下属公司股权注资搭建“幸福精选”和“幸福优选”两个平台,以此作为偿债资源与公司债权人实施债务重组。
“幸福精选”主要为华夏幸福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幸福优选”主要是其轻资产代建平台,预测估值分别高达500亿元和521.4亿元。
关于平台估值问题讨论颇多,比如“幸福精选”平台,从华夏幸福2022年中报数据看,其中涵盖的幸福基业物业在管面积1.6亿平方米,加上另外涵盖的两家公司,在管规模最多可能在2亿平方米。
对标上市物企,或与旭辉永升服务、合景悠活相当,而这两家物企的市值只在百亿上下。而要达到500亿市值的,目前上市物企当中,仅有华润万象生活、万物云、碧桂园服务等龙头物业。
而“幸福优选”平台作为代建平台,是否能达到500亿元以上的估值仍存疑,毕竟,作为代建第一股的绿城管理市值仅在140亿港元左右。
由于前述两大平台均未上市,未披露具体数据,因此不好判断估值合理与否。不过,华夏幸福已让债权人接受这两个轻资产平台。
按照债务重组计划,华夏幸福以“幸福精选”、“幸福优选”平台各49%股权实施债务重组,预计换取债权400.39亿元,同时计划以上述平台30%股权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而该等金额,还是以八折或七五折的价格,让利于债权人。
简单的资产组合操作,便可化解400亿的境外债务。截至2022年末,美元债完成重组后,华夏幸福的金融债务重组金额超过1700亿元,完成全部金融债务重组近八成,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而债权人与华夏幸福博弈多时,相较此前多版重组方案,或许以股抵债能更快收回资金。
截至2023年2月28日,两大新平台抵偿金融债务及经营债务金额合计约99亿元。一定程度上说明,王文学所讲的千亿估值故事,得到了部分债权人的认可。
至于债权人退出路径,华夏幸福提到,后续将全力推动“幸福精选”平台资本运作相关安排,择机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幸福精选”平台在资本市场独立上市、将“幸福精选”平台股权以现金方式出售等方式协助债权人实现“股”的退出。
拥挤的赛道
资本市场爱听轻资产的故事,房企也愿意去讲。
前两年掀起的物管上市潮,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候,与物业股几十倍的市盈率相比,处在黑铁时代的地产股,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