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硕良言》香港的楼价高企,导致不少无力置业的「无壳蜗牛」,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在租务市场寻找自己的安身之所。面对小市民背负著巨大的租金负担,笔者所属的会计师组织及团体多年以来均积极倡议引入住宅租金扣税,令广大未能入住公营房屋,或者未有自置居所市民夹心阶层,能够减轻生活负担。因此,对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住宅租金扣税措施,回应业界及广大市民多年以来的诉求,笔者及会计业界仝人深表感谢。
有关住宅租金扣税的条例草案在上月22日的立法会经已获得通过,综观该条例草案的内容相对简单,不过当中有两点笔者希望特别讲述一下。条例草案虽以住宅单位的租金作为扣税,不过,同时容许一些合乎地契要求的商住两用单位的租客,在扣除商业用途的面积后,用作居住用途的面积可以扣税,即是俗称的「前铺后居」,无疑是增加条例草案的灵活性,更能满足不同情况下的市民需求,对于政府灵活配合市场,这点是值得肯定。
第二点,是条例草案以经过缴交印花税的住宅租约,即是俗称「打厘印」的租约作为合资格可以扣税的租约,某程度上增加业主与租客之间在签订租约时「打厘印」的诱因,令租约更具法律效力,一旦业主与租客之间出现纠纷,双方均容易透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增加业主及租客的法律保障。
当然,条例草案为每名合资格的租客,提供每年最高十万元的租金扣税额,一定程度减轻既无法入住公营房屋,又没有能力购置物业人士的生活压力。但这批「无壳蜗牛」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开支,单单一项住宅租金扣税是否可以真正帮助这些夹心阶层呢?恐怕是过于乐观。
根据立法会在去年3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2004至2019年短短15年期间,香港的楼价升幅达到391%,而同期的住户入息中位数只上升78%,楼价的升幅经已远超普罗打工仔的负担水平;人工追不到楼价,有住屋需求的市民惟有就是投向租务市场。同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2009至2019年之间,新增租住非自置物业住户增加了25万,占整体新增住户数目逾七成之多。
七成新增住户是租楼而非买楼,当然,也有些市民是有能力上车但他们偏偏喜欢租楼,但笔者相信这只占少数。以上数字正正显示出,楼价已经远远脱离市民的负担能力,逼使更多市民投向租务市场,变相令到租金水涨船高,再进一步增加租楼市民的生活负担,这批「无壳蜗牛」更难上车,一个恶性循环长期困扰住香港市民,试问又怎能让港人安居乐业呢?虽然,最近由于新冠疫情及外围经济环境波动,令香港的楼价及租金有所回落,不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依旧存在,并成为香港社会最深层次的矛盾之一。租金扣税虽然能够轻微减轻市民的住屋开支负担,但长远而言,香港要有一套完整的土地房屋政策,让市民「安其居、乐其业」。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竞选政网提出四大政策纲,其中之一就要:「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行政长官早前已表明会由财政司正、副司长带领政纲中提到的「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与「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统筹下届港府的土地及房屋政策,笔者期望司长以及新上任的副司长能够有新思维,协助特首早日解决香港市民的居住困难的问题,令市民大众可以在香港这个家活得幸福美满;这亦正正回应习近平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等,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施政的重要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