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战略加速推进,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金融市场对新能源领域的关注度也在逐年攀升。
近年来,新能源一级市场投资热度水涨船高,但二级市场在过去一年却遇冷。与此同时,传统风光领域的投资热度有所下降,氢能等新兴赛道逐渐受投资者关注。
日前,南方财经《绿金圆桌派》直播栏目以“新能源投融资的冰与火”为主题,邀请了来自新能源企业、研究机构及第三方服务公司的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新能源行业的投资热点和趋势。
受访嘉宾认为,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也成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方向。随着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新一轮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机会也日趋清晰。未来,市场应更理性看待行业发展,避免热度过高或悲观情绪,而企业、投资者和第三方等各方应加强沟通和互信,推动更多长期资本的注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速度受到全球关注。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赫表示,得益于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大幅下降,新能源行业近年出现了“狂飙”式增长。
数据显示,仅2020年底到2023年底三年间,我国太阳能装机规模从2.5亿千瓦增长至6.1亿千瓦,风电装机规模从2.8亿千瓦增加到4.4亿千瓦,风、光合计装机规模在近3年内翻了一倍。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更是从2020年的130多万辆飙升至2023年近2000万辆。
随着全球能源清洁化和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加速,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规模也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电动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约30%。
黄赫表示,除了出口表现良好外,新能源企业出海直接投资也成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特别对于电动汽车企业来说,出海已不仅是拓展市场的需要,更是在技术领先窗口期内,拿稳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选择。
新能源领域的迅速增长得益于绿色金融的强大推动力。
联合赤道环境评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景允表示,近年来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主要融资工具,在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国绿色债券境内市场发行总额高达约2.3万亿元,其中投向新能源领域的绿色债券规模约6603亿元,占比近三成;近期交易商协会公布的2023年度ESG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公示显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前十名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能源电力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用途集中在清洁能源项目。
此外,挂钩债券,如可持续发展挂钩、低碳转型挂钩等债券将指标设定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债券发行规模约为446亿元,约占全部挂钩债券发行总额约三成。
“在绿色债券产品创新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绿色债券、碳中和债、蓝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在内的全面GSSS债券产品体系。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也进一步推动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与国际接轨。”刘景允表示。
与此同时,绿色信贷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23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到30.08万亿元,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信贷余额为7.87万亿元,占比超四分之一。
而对新能源企业来说,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与金融机构对新能源领域的授信政策变化及成本利率的下调密不可分。
通威股份财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甘露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家深耕新能源领域多年,在硅料、电池片等领域全球市占领先的企业,过去十几年来曾经历了行业的起伏及金融市场对行业支持力度的变化,感触颇深。
“过去行业经历了不少周期调整,但自2019、2020年起,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金融机构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通威股份也感受到了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实惠。我们不仅在授信额度、中长期项目贷款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得到了支持,融资利率也在逐年下降。”甘露表示。
据了解,通威股份最近发行的一期三年期中期票据,融资利率低至2.7%,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年下降。
一级火爆,二级遇冷新能源行业在债权融资市场热度持续上升,在权益融资方面一二级市场出现分化。
黄赫表示,自2021年开始,新能源领域投资进入了景气周期。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领域所有轮次投资事件数为158件,到2021年已翻番达到346件。2022年开始,这个数字已连续两年突破400,2023年达到442件。”黄赫说。
这些持续上升的数字背后,机构投资方向也出现了变化。
黄赫表示,2023年上半年开始新能源一级市场投资热点逐渐从锂电、光伏、氢能等赛道转向储能等赛道,而另一转变则是从产业链下游转向上游转移,如锂电领域的关注点从电池项目转向了电池主材等。
“与一级市场火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24年2月8日之前一年里,新能源板块近约100个股票型指数表现中位数下跌了42%。”黄赫说。
究其原因,黄赫认为新能源行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去产能周期,2023年光伏、锂电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非常明确。在主要技术路线转变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