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一场“能源革命”浪潮在中国掀起。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形成了其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结构。如何“破”与“立”,携手其他各国共拓能源绿色低碳创新之路?10月20日至23日在厦门举办的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上,2700多位与会人士围绕“绿色低碳电亮未来”主题,明方向、谈合作、析路径。
新方向:
打响脱碳持久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行业,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命脉。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其中煤电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
要想实现“双碳”目标,电力脱碳是破局之要。
今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在全国多地建成。国家电投福建公司发展部主管戴力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无厂房、不烧煤,优先消纳“风、光、水”等产生的“绿电”,它把来自工厂、商场甚至居民家的零散电力负荷聚合起来,通过智慧调控,对外等效形成一个与电网友好互动的“智慧电厂”,实现真正的零碳。
投建“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是国家电投创新打造的一种能源转型新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新能源、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已超过1.69亿千瓦,占比超70%。国家电投总经理栗宝卿表示,集团正在全面推进光、风、水、储等多能互补的融合式清洁能源大基地开发,促进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深度协同。
2021年,我国主要发电企业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5203亿元,占电源总投资的88.6%;2022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达2.5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一组组数据表明,我国电力行业在脱碳之路上持续向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
“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是什么’‘怎么建’,福建提出了打造东南清洁能源大枢纽、高能级配电网大平台、‘数字闽电’大生态,实现清洁低碳水平领先、安全稳定水平领先、效率效益水平领先的‘三大三先’发展愿景。”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阮前途说。
福建是我国三大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之一,“三大三先”是福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蹚出的一条“新”路。氢能源汽车、虚拟电厂、海上渔排风光储充用微电网示范项目、闽粤联网工程……在福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火如荼。
“新型电力系统的底层逻辑是要安全稳定供电”“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能源革命,也是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在多位专家看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犹如跑一场马拉松,未来,能源企业、用能单位等更多主体将参与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们应当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着力点,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2022-2023亚太电协主席、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说。
新机遇:
竞逐“万亿级”新型能源体系
面对“双碳”目标的紧迫压力和潜在的发展机遇,电力行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尤其是央、国企中的发电企业。电力行业竞争格局巨变,给各个环节投资带来新机遇。
走进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展览会现场,制氢装备、智能电能表数字化车间、国际能源物联网AMI系统等上千种技术成果集中亮相。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展示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不少嘉宾参观、问询。
“火力发电厂从烟囱中排放烟气,我们使其除尘,让气体进入吸收塔。吸收塔能有效吸收气体中90%的二氧化碳,然后我们再进行气液分离、干燥液化等步骤,实现二氧化碳提纯和利用。”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冯玮介绍说。
今年6月2日,该技术在江苏泰州落地,建成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每年可捕集消纳二氧化碳达50万吨。冯玮告诉记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具有捕集率和产品纯度高、捕集能耗和脱碳成本低、运行人员少等特点,兼具社会、生态、经济多重效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火电当前仍是我国电力生产的“压舱石”,需要进行改造使其变得清洁低碳,这就提供了一个新商机:研发火电减排降碳技术和配套设备。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用的煤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仅为13个,总捕集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双碳”目标要求,火电改造具有广阔市场。
从长远来看,火电逐步退出带来的季节性调节缺口有望通过氢能等新能源来填补。
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场馆外,一辆辆氢能大巴穿梭来往,将与会代表送往各个展馆。据了解,此次氢能大巴搭载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采用氢气作为原料,只排放纯净水且无二次污染,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7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制造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