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演唱会、音乐节会成为很多人的年度关键词。而最近一周,霸榜热搜的五月天演唱会假唱事件又把今年关于演唱会的话题度炒到了顶峰。
12月6日晚间,主唱阿信在微博发文,澄清自己没有假唱。目前“假唱”事件还在调查之中,靴子远未落地,但也给这个火热的行业浇了一盆冷水。
一组数据表明今年的演出市场有多火热。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
狂欢背后伴随的是乱象丛生。先不提黄牛代买票的“日常牛皮藓”问题,今年以来,更有设备黑屏、VIP柱子票、音乐节帐篷被偷等乱象不时见诸网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几位演出行业的幕后人员,来看看这些乱象背后是谁在助推,以及行业规范的亟待整顿。
“谁都想来分一杯羹”这是一门好生意。
以五月天为例,据媒体报道,截至12月3日,五月天2023年已在各地举办“好好好想见到你”演唱会49场,“诺亚方舟10周年进化复刻版”演唱会10场。11月12日至21日在上海演出8场,最高票价为1855元,最低为355元,按7.2万座位数计算,上海8场的门票收入近6亿元。
演唱会也对所在城市经济带来辐射作用。6月29日至7月2日,周杰伦演唱会为举办地海口创造旅游收入9.76亿元,比当地“五一”假期的旅游市场收入还多1亿元。音乐节也为各地带来了不菲的旅游收入。据公开资料显示,在4.29-5.1迷笛音乐节期间,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就接待游客约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5亿元。
市场的“井喷”、收益的可观让各方资本都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
有匆忙上马,开演前一个月极限操作的,也有直接从冠名商变成主办方加入的,如元气森林、蜜雪冰城等直接下场办音乐节;也有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下沉到县城乡镇的音乐节,多为景区引流的抓手。据财新数据显示,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也有音乐节的身影。
“其实这一行门槛挺低的,只要有投资方出钱,拿着钱找制作方、艺人,搞定场地就可以了。”辽宁一位十多年从业经验的设备供应商小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小刘介绍,演唱会产业链分三大角色:投资方、内容制作方、主办方,这些角色可以被少数几家公司包揽,也可以再细分给不同公司。这里面主办方主要负责赞助、宣传、售票、场务、保安等幕后,制作方负责艺人、伴舞、伴唱、音乐、技术、特效等内容制作。
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在小刘看来,目前演出市场主办方、运营方鱼龙混杂,演出的组织运营质量也良莠不齐。
俗称“草台班子”。
“这些草台班子为了赚快钱,尽可能节省成本,卖更多的票。”常年跟随乐队参加音乐节的音乐从业者四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西湖音乐节主理人马武透露,一般举办一场音乐节的成本里面艺人的费用占到55%左右,而很多艺人的报价一般是固定不变的,那剩下的就用于演出制作、场地、安保等。
小刘表示,艺人费用和安保这些都不能省,那就只有在制作上压缩成本。以音乐节为例,可能制作方的成本需要100万,但给到的预算只有50万。“那最后音响设备出来的效果就是劳斯莱斯和奥迪A6的区别。”小刘说。
对此,马武则认为,一般演出的乐队艺人会向主办方设备清单,如果主办方给不了,艺人可以拒绝演出。不过主办方给到的设备也有无法保证牌子的真假或者贴牌正牌,另一个也要服务团队够专业才能用好这些设备。
所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偷工减料,不专业,导致消费者体验感降低。
B站某位up主在看完西城男孩杭州演唱会后发视频吐槽“上当受骗”,不仅舞台装置简陋,此用的MV画面是网上的素材,更离谱的是出现屏幕黑屏这样的演出事故。今年8月在海口举办的天后之夜巡回演唱会现场,也疑似由于音响设备的原因,部分观众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听不到歌手的声音,因此齐喊“退票”表达不满。
但对于下沉到地方的音乐节而言,即使制作上去了,人也拉来了,还有一种是当地部门无法配合承接做好服务的,也会影响整体的效果。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出现的南阳迷笛音乐节盗窃事件,让音乐节变成一场“音乐劫”。据悉该事件已被列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种种以上,造就了今年演出市场乱象的集中爆发。
情绪体验和流量工具12月2日张韶涵杭州演唱会的前三天,欣怡加价大几百才在票务平台抢到票。
而同一天,在张韶涵所在的“大莲花”隔壁,任贤齐同时开唱。据潮新闻报道,前后三天,任贤齐、王嘉尔和张韶涵三位歌手共举办了四场演唱会,售出了近8万张门票。
相比其他顶流歌手动辄近2000的价格,欣怡认为这次1000左右的内场VIP相当良心了。但她也坦言自己有凑热闹之嫌。“之前刷朋友圈大家都在全国各地看演唱会,这次家门口有喜欢的歌手,那我一定要来看。”欣怡说。
敏敏表示自己是张韶涵的粉丝,主要来感受演唱会热闹的氛围,虽然坐的位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