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影片片名《我本是高山》,出自她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免费公办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誓词。
影片中,这段誓词多次出现,构成一个个动人瞬间的背景音,气势如虹。奔赴高考的学生们坐着大巴车,呼喊着誓言为自己和同学加油鼓劲:“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影片片名还出现在另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张桂梅在走访辍学女生的家时,看见屋子的梁上,女孩用力刻下的座右铭:“我本是高山。”然而这个心怀高远的女生被迫嫁人,放弃学业,最后她的理想和生命被永远地埋在了山里。
影片克制呈现了这一悲剧,如同许多无人知晓的山区女性的悲剧一样,引发社会层面的思考。如果没有张桂梅,没有她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创办这所免费的公办女高,两千多名女孩将会面临何等残酷的处境。正如影片中张桂梅劝诫女生,一定要争口气考出去:“你们现在回去家里的房子地不一定是你们的,是你们的哥哥弟弟的,你们嫁人生孩子,生不出儿子就继续生,为什么要考出去?就是为了让你们有对这些事情说不的权利,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截至11月27日13时,上映四天的《我本是高山》票房为5475万,观影人次为134.8万。张桂梅和她身后的老师们、女孩们共同创造了奇迹,这背后是超越常人想象的付出和牺牲。他们的故事应当被更多人知晓,也能够让更多身处灰暗中的人看见光明。
从零开始,改变山区女性的命运
1996年,张桂梅在丈夫去世后,从大理来到华坪。起初是逃避厄运,后来她带病教学,病重时得到了华坪县许多人的帮助,她决定做些什么回馈这里。在家访时,张桂梅发现华坪山区极度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严峻的现实是思维落后,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许多女孩早早辍学嫁人,一辈子困在山里。
早前的一部纪录片中,张桂梅讲述了她家访时遇到的荒谬现实:高三的女儿被要求回家务农,初二的儿子被送到县城补课,说起这件事时,她的语气难掩愤慨。面对不断重复的山区女性的悲剧,她决定办一所只招收女生的高中,学费全免。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女生从大山走出去,就有可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2008年,全国第一所免费女高在华坪建成。影片开篇就以一个简陋的开学典礼,向观众展示了建校起步阶段,极度艰苦的办学条件,破败的校舍,没有围栏、操场和厕所;另一方面,从教师到学生,管理非常严苛。
华坪女高入学没有门槛,只要是想上学的贫困女生,基础多差都收进来。不过,由于常年没有接受系统教育,她们的知识程度还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学。影片中,为了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学生们需舍弃爱美贪玩的天性,剪掉长发,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5点起床,12点睡觉,日复一日以分钟计算活动时间。为了实现不可能的教学任务,一线教师的压力巨大,需做到忘我,放弃自己的个人生活,把心血和精力都交付给女高的孩子们。
华坪女高的本科上线率连年在丽江市名列前茅。在采访中,张桂梅坦言,越来越紧的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好的成绩。她又说,“我很可怜这帮姑娘,我也很佩服这帮姑娘,但是你必须得这么做,你不这么做你是救不出来的,没办法的办法,只能这样选择。”考上大学,飞出大山,是眼下她们改变命运,获得自主选择权的唯一途径。
张桂梅一直强调,一个受教育的女性,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她自己,她的母亲和孩子。张桂梅奉献一切的事业,不仅仅能扭转一个女孩的命运,甚至可以挽救她的生命。
影片讲述的山月、山英姐妹的故事,是万千山区女孩命运的缩影。姐姐山月成绩优异,却逃脱不了被亲人抓回家里嫁人的命运。她很快生了孩子,最后死于一次严重家暴。女孩的尸体被潦草地掩盖,双脚赤裸着沾满泥污。妹妹山英为姐姐穿上鞋子,就像当初为了过河上学,姐姐把鞋子让给妹妹穿一样。
姐姐死后,山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她跑到县城打工,被张桂梅好不容易捞了回来。山英的学习渐渐有了起色,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候,她的父亲、哥哥和祖母纠集村民闯入学校欲强行带走她。张桂梅面对凶恶阵仗,几乎用尽全身力气喝退他们,站在她身后的女生们齐声喊着山英加油,保住了她的求学之路。
一个女孩凭一己之力无法抵御传统倾轧,而一群人的能量足以抵抗顽固落后的阻力。可以说,《我本是高山》让观众不只看见了伟大女性张桂梅,还有为了改变山区女性命运不断抗争的教师和学生们,他们互相扶持,互为支撑,创造了奇迹。
荣誉背后,一个平凡且伟大的女性
《我本是高山》中的张桂梅,不仅仅是荣誉傍身的时代楷模,也是一个真实善良的平凡女性。
影片也展示了张桂梅严苛外表下柔软的一面,她给予学生们从生活到学习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掏钱给学生提高伙食,拿着别人捐给她治病的钱给失聪的学生购买助听器,这些细节赋予人物以肌理,令形象得以丰满。
张桂梅饰演者海清说,长时间的跟随和观察下,她觉得张桂梅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身上处处闪耀着无我,“她是我见过的纯然无我的伟大女性,在很多事上几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