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电影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票房涨势喜人,也给中国电影业注入一剂“强心针”。暑期档各类“爆款”频现,我们看到丰富的题材类型、常态化的票房逆跌、传统文化回潮,叠加中国观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娱乐需求,中国电影站在了复苏的新起点上。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
久违了,百亿暑期档。
“7月不如住在电影院。”有影迷如此感慨。这个夏天,比气温更火热的还有影市。
126部影片逐鹿,40多部新片,鏖战正酣。
类型多样、题材丰富,观众选择更加多元,既有像《封神第一部》这样的头部压舱石式巨作,《热烈》《茶啊二中》等腰部力量和中小体量更是层出不穷……堪称最强暑期档。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3年,仅7月中国电影总票房就达到87.18亿,总人次2.12亿,总场次1183.3万,创造中国影史7月票房新纪录。
截至记者发稿,暑期档票房已突破150亿,时隔四年后重回“百亿”级。
情绪共鸣,国产电影票房的新灵药
《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稳坐7月票房榜前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均非头部大作。
一切似乎早有预兆。
6月27日,《消失的她》票房破十亿,打响了暑期档腰部电影领跑的第一枪。数据显示,该片的观影高峰是上映一周之后。随着电影引发的女性话题在社交平台发酵实现逆跌,单日票房曾一度达到3.35亿,总票房目前已超过35亿。
随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八角笼中》在上映前采取了“超长点映”的新玩法,至今也斩获超21亿票房。该片真实呈现了底层人的生存状态与奋斗精神,与《消失的她》属“同类项”的是,它们击中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情绪。
以唐诗为题材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匹实实在在的“黑马”,它胜在与观众在文化上达成深度共情。豆瓣评分8.3,超16亿票房,位列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二。上映前,无论是从制作班底到题材设置,再到叙事节奏来看,业界都很难预测到它会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
“唐诗没有圈。”追光动画副总裁、《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对新华网记者表示,原来总在讨论二次元动画如何“破圈”,但对于《长安三万里》,“破圈”一词并不适用,在中国文化下成长或是接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都是电影的目标观众。
上映期间,于洲在同学群里发现有一位92岁的老先生,看完电影还写了一首很工整的七言律诗,“他可能是《长安三万里》最年长的观众吧。”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观众是愿意为“情绪价值”与“社交货币”买单的。《消失的她》编剧和监制陈思诚曾表示,电影要直接跟观众发生连接和关系才更好看。社会性话题一旦延展开来,赋予电影更多的社会属性,就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增量。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谈到,电影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更多的灵感,代入观众和他们产生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电影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今年,大量影片的讨论热点源于映后观众的‘自发酵’,呈现了高娱乐性、高话题性、与本体内容高关联性的特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告诉新华网记者,如何更好地触达观众,需要日后的电影宣发工作创新玩法。
电影《长安三万里》剧照
东方美学,缔造中国叙事新范式
“东方美学”是今年暑期档成功者的另一大密钥。无论《长安三万里》,还是《封神第一部》,构建出的中国电影新美学及叙事范式广受好评。
十年磨一剑的《封神第一部》,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追溯与提炼。在最被观众乐道的服化道和置景上,导演乌尔善坚持“复古不泥古”,融合了元末明初的水陆画,商周青铜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美学风格。
《长安三万里》同样如此。电影主创从唐俑、壁画、古籍文物里汲取灵感,尽力还原盛唐时期的文化、服饰、风俗等方面的细节,最终呈现出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故事。
饶曙光赞赏了两部电影的创新与探索,“《封神第一部》不仅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还在传统文化的演绎和现代化转换中,呈现出电影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自主性’。而《长安三万里》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构建了独属于中国动画电影的东方意蕴,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
高度且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令“东方美学”得以完美实现。事实上,工业化不仅指电影制作技术层面,更在于流程与管理。
《封神三部曲》拍摄期间,据称剧组登记在册的工作人员有8000多位,拍摄时间长达400多天,制作和管理难度可以想见。但导演郭帆探班时却发现,“偌大的影棚里几乎听不到声音,大家井然有序,到点下班吃饭,再准备第二天的内容。”正是剧组探索出了制度化和流程化的科学管理方式,确保了各工种环节之间高度顺畅地协作、配合。
“动画电影的工业化更加强调团队协作。”于洲介绍,在《长安三万里》三年筹备制作期内,共计有五六百人参与,项目推进的时间点会落到每个星期、每一天、每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因为有非常完整和精密的制作管理体系,最终我们还提前了进度,赶在了暑期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