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0日,一代武学大师李小龙在香港逝世,留给世人无限怀念。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关于李小龙的往事,并没有被时代封存,他的人生哲学依然为后人津津乐道,他依然被一代又一代人奉为功夫偶像,乃至香港精神的化身。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人物身边,一起去了解,是什么造就了李小龙?以及为什么人们会对他如此怀念?
“小小童星”与“问题少年”
1940年冬,李小龙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出生。
医院里,助产士为这个小婴儿取好了英文名:Bruce。父亲李海泉与母亲何爱榆则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李振藩”,期冀这个龙年出生的孩子,可以“振动三藩市”。
香港电影研究者何思颖:
“他父亲李海泉,一方面是粤剧老倌,另一方面也是粤语片的演员,所以他可以说在粤剧后台和电影片场长大。”
1941年,年幼的小振藩随父母回到香港,他与电影的缘分,也愈来愈深。
10岁那年,在电影《细路祥》中,小振藩将一个狡猾而善良的贫民窟孤儿演得惟妙惟肖。也正是这时,这位小童星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艺名——李小龙。
1951年,李小龙紧随哥哥李忠琛的脚步入读了香港的喇沙书院,但在这里,这位“小小童星”却变成了“问题少年”。
李小龙弟弟李振辉:
“我母亲发现那所学校很棒,也是香港最有名望的学校之一。所以忠琛去上学之后,小龙也去了。当然,小龙只去读了几年,就因为打架被开除了。”
1950年代,“功夫”在香港正流行。很多年轻人涌入小型武馆,或在天台上自行组织武术比赛。在目睹同学展示的功夫之后,15岁的李小龙请人引荐,正式拜入咏春拳宗师——叶问门下。
李小龙把练习咏春的成果展示在街头巷尾,吸引了一众跟随者,也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李小龙弟弟李振辉:
“当时他打架打得越来越厉害,结果学校警察部门的人就把我母亲找去,有点警告的意思,对她说,要是李小龙再被举报打架,他就会被逮捕。”
1959年,在父母的建议下,李小龙再次回到美国,开启了他的异国求学之旅。
开办武馆创立截拳道悟出功夫之道
初到美国,李小龙在父亲朋友的餐馆打工。他一边自己练习咏春拳,一边筹划着怎么再给自己赚点钱。
李小龙学生、好友木村武之:
“有个在我之前认识小龙的人来找我,说他遇到了一个中国小伙,是个天才。见面之后,有人请他给我展示一下功夫,我一看,真是不可思议,确实有点儿东西啊。李小龙和我们这群人一起锻炼后不久,我们就决定在这儿开个小学校。”
1962年,在西雅图唐人街,李小龙的第一间武馆——“振藩国术馆”开门了。
因为年少学武时曾因混血身份受到议论,所以在自己开的武馆,李小龙始终没有对学生的种族或社会地位做任何限制。
这段时间,李小龙一边在拳馆教学,一边在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专业,还选修了哲学和心理学。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朴汉峻:
“如果他只是纯粹的尚武,那他会真的有点像黑帮。但他尚武的同时,也有知识分子的一面,博学多才。这是文与武的融合。”
不断的训练、教学和对哲学的思考,让这个曾经的街头少年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顿悟时刻。
“每一个武术家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像水一样柔软,灵活,适应对手然后顺势而为。”
——1965年李小龙试镜发言
李小龙渴望打破武术固有的对抗形式,创建一个崭新的、“像水一样”流动而具有适应力的武术体系。截拳道由此诞生。
“你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当你出拳的时候,你真的很想出拳。不是你想要躲避、不想被打倒而出拳,是要真正融入武术中,表达自我。”
——1972年李小龙访问
随着李小龙被邀请到美国各类武术比赛做参演嘉宾,他也将功夫带到了更多的舞台。
初到好莱坞
1965年,李小龙迎来了他在美国的第一个角色——扮演青蜂侠的日籍助手,加藤。
在剧里,李小龙所饰演的加藤,时常需要在关键时刻解救被困住的青蜂侠,他因此将一些功夫招式带入其中,这也是美国观众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功夫。
《青蜂侠》主演范·威廉斯:
“很多时候,我们镜头都捕捉不到他的动作,因为他太快了。”
1960年代的好莱坞,并非亚裔演员的主场。尽管李小龙的功夫令人耳目一新,但想在美国的影视行业立足,极其艰难。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朴汉峻:
“在当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说,最起码,你得是白人,高加索人。”
香港电影研究者何思颖:
“李小龙本来向好莱坞公司提议做一个剧集,后来成为《功夫》,谁知道好莱坞将这个角色给了一个白人,叫他来演一个中国人,他宁愿找一个白人扮中国人,都不叫中国人来演,所以很明显,李小龙一定是生气的。”
想通过电影将武术发扬光大,却在好莱坞屡次碰壁,李小龙陷入了迷茫。
回到香港开创动作电影传奇
大洋彼岸,1970年代正是香港新派功夫片的热潮。刚刚从邵氏兄弟离职、创立嘉禾影业的邹文怀派人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