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机构财经媒体在中国逐步成长,这个群体为什么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中国社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复杂的新环境下,该如何继续保持和提升影响力?
在7月2日举行的“与改革开放同行”——2023财经媒体发展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主持发布了《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机构财经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以七家市场化机构财经媒体单位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二十多年来市场化机构财经媒体的发展演变。
张涛甫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研究的能力不能脱离一线的实践,这次的《报告》也是对实践能力以及跟业界互动能力的一种检验。他说,《报告》不仅仅是作为历史留档用的,更重要的是能看清把握当下的位置。“现在媒体的变革和社会的不确定性很大,我们做研究就是把握一个确定性,媒体通过专业化的努力,为社会、目标受众传达确定性。”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皆来源于报告)
作为国内首份系统性研究财经媒体的《报告》,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实地走访七家财经媒体,并从第三方独立公司获取了相关数据。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两个关键词:市场化、机构。选取了七家媒体作为代表,分别是《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也就是今天的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财新传媒和界面财联社(按成立时间顺序)。
“市场化财经媒体以其鲜明风格和重量级的报道,在社会不断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年从未间断。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市场化财经媒体再次站到舆论引领的前沿。”《报告》课题组组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财经新闻)方向项目主任章平对第一财经介绍。
《报告》指出,以往关于财经媒体行业的研究报告多关注单一时点的“横截面”,尤其聚焦新媒体时代以来的行业状况,较少体现出行业发展的纵向变迁。此外,既有报告大多缺乏建设性的视角,多实现了对行业现状与现存问题的描述,而少有对行业趋势洞察与具体问题解决的思考。相对地,《报告》同时涵盖了上述内容,以大历史观与建设性视角呈现出了中国市场财经机构新世纪以来的成长发展图景。
章平告诉记者,这个报告涉及的不仅仅是一家媒体,而是七家媒体,所以是一个群像化的报告。市场化财经媒体是一个群体,不是一个个单一的个体,单一的个体形成不了这样的角色和功能,这些财经媒体其实是互相倚仗,共同发力的。
《报告》认为,尽管经历了种种挑战,但近年来七家媒体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有些媒体出现逆势上扬的态势。尽管置身于后真相时代叠加“杂合体新闻业”的中国当下,七家媒体仍将“专业性”作为其职业操守的首位精神要义。七家媒体既是中国新闻传播行业的重要一员,更以其理性、建设性姿态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构成。
财经媒体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报告》将七家研究对象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维度下再行观察,认为市场化财经媒体在中国经济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体现在以市场逻辑成为中国社会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作为中国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具有全民性的启蒙和教育功能,以及与世界通融、帮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它们不仅折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与趋势,也推动经济与商业的进步和发展,以专业性姿态介入社会重大事件报道。财经媒体作为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信息源,通过大量、及时、全面、深入的报道和互联网时代下广泛的传播,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维护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财经媒体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经济日常的资讯变得更加便捷畅通,消除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市场所强调的。”章平解释,因此依循市场经济的报道要求,以准确、客观、专业为天性,深入探究经济领域现象的背后逻辑,就成为七家媒体的必然选择。
新世纪以来,七家媒体深入报道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等各领域,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记录者与参与者。财经媒体见证了中国加入WTO、股权分置改革、全球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宏观事件;也伴随着上市公司的兴盛与衰落,感受经济社会的呼吸与脉搏。
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七家媒体的表现尤为活跃,以其高度专业、理性客观、忠于现场、多维视角等特色鲜明的报道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包括近年来财经媒体以专业性姿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这都是以这种市场逻辑参与中国社会进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她告诉记者。
不明原因肺炎于2019年年末出现后,第一财经12月31日先后刊发《独家: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离,检测结果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一财现场直击武汉肺炎事发海鲜批发市场,商户仍在正常营业》两篇报道,在中国媒体中率先公开武汉疫情情况。后续,包括《专家称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即将到来的春节长假,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