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三体》动画开播前,一部由哔哩哔哩出品、BBCStudios科学部承制的天文科普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率先上线,指引观众进入刘慈欣的科幻世界,探索那些激发他创作灵感的科技与假说。这也是刘慈欣本人首次参与国际合拍纪录片的拍摄。
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BBCStudios科学部制片人史蒂夫·克拉布特里(SteveCrabtree)从英国飞赴上海。在中华艺术宫“白玉兰飘香”惠民放映现场,作为《未来漫游指南》总监制,史蒂夫与中国观众面对面交流。他又参与了纪录片论坛,与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分享创作经验。“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四十年前的自己。”这位头发花白的制片人在谈到科幻话题时,如同少年般富于激情。
当这部科学纪录片的恢弘画面在大银幕上呈现,视觉体验更为震撼。未来感的电子乐契合赛博朋克的都市景观,令人联想到科幻经典《银翼杀手》的冷峻影像。纪录片中,刘慈欣和他的偶像,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实现跨时空交流。来自全球的科学家组成全明星阵容,展示他们毕生研究以及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纪录片保持着客观中立的视角,面对遥远的未来,人们抱有迥异的想象,不同观念交锋、碰撞,正如科学也源于思辨。
因《三体》结缘的中外团队
早在2019年广州纪录片节上,BBCStudios就与哔哩哔哩就成了关于制作《三体》题材纪录片的合作意向。在科学纪录片领域,BBCStudios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经验,自1964年开始推出的《地平线》系列对全球观众产生了深远影响。B站上活跃着大量科学专业人士、纪录片爱好者,一些UP主自己就是科学研究者,他们对科学类纪录片内容有需求。两者一拍即合。
由于筹备期遭遇新冠疫情,《未来漫游指南》的联络工作遇到了诸多挑战。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在《未来漫游指南》担任科幻顾问,映后交流时她透露,说服刘慈欣这位腼腆的科幻作家在纪录片中出镜,并非易事。
筹备《未来漫游指南》的时候,英国正处于疫情造成的封控当中。史蒂夫通过视频向刘慈欣发出邀约。史蒂夫告诉刘慈欣:“我知道你是讲故事的大师,我也一直非常喜欢以纪录片的方式讲故事。”接着,史蒂夫从身后随机抽出一本科幻杂志,杂志的封面故事讲的是如何将质子从内部展开,这与《三体》中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智子”形成一种呼应:“这是纯粹的巧合。”史蒂夫说:“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巧合的人,巧合能够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非常期待未来能够与你合作。”
起初,史蒂夫也曾考虑过许多种替代方案,比如设计动画形象,或者让刘慈欣以声音的方式出现在纪录片中。最终,他们的热情打动了刘慈欣。随着拍摄的推进,刘慈欣的配合程度越来越高。主创团队希望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刘慈欣也慷慨向摄制组提供了数张从未公开过的童年照片。
史蒂夫告诉第一财经,他非常喜欢《三体》,为了深入了解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他通读了所有被翻译成英文的刘慈欣科幻作品。在他看来,刘慈欣小说的魅力在于敢于提出宏大设想,畅想非常遥远的未来:“比如想象一百万年甚至一千万年以后的世界,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史蒂夫是科幻与漫画作品的重度粉丝,读过许多经典科幻小说,《三体》是他接触到的第一部从中国视角展开的科幻小说,小说中提到的诸多新鲜概念令他感到兴奋。《三体》三部曲中,他最喜欢第二部《黑暗森林》:“人类面对外星人的入侵,面对星际战争的准备态度,有一种东方禅学的感觉,那是有别于阅读西方科幻小说的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还是刘慈欣,他们的作品存在诸多共性,比如善于表现宏大概念,有着非常恢弘的时间维度的畅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都涉及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讲述面对危机时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在科幻与科学议题上,中西方之间存在广阔的对话空间,这也成为跨文化的主创团队在《未来漫游指南》这个项目上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
刘慈欣曾在不同场合表达他对亚瑟·克拉克的喜爱,称他所有作品不过是对这位前辈的拙劣模仿。2018年,刘慈欣被授予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在致辞中,他提到,克拉克的两本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与罗摩相会》激活了他的想象力。正是克拉克带给他的感受,让他成为一名科幻作家。《未来漫游指南》的英文片名也是对《与罗摩相会》的致敬。
《未来漫游指南》每一集的开头,刘慈欣会以冷静理性的形象出现,将科幻与科学的议题进行联结:“科幻小说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包括一些很怪异的、难以想象的可能性。但往往这些可能性会变成现实。”他从自己的小说出发,谈论那些曾经给他带来创作灵感的科学观念,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假想,回答人类该如何面对与外星文明的“第一次接触”,人类文明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实现星际航行等问题。
全球顶尖科学家助阵
当《未来漫游指南》摄制组向全球科学家发出采访邀约的时候,他们欣喜地发现,这些世界顶级科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三体》,很多人正是《三体》三部曲的粉丝。“当我们问他们对《三体》题材纪录片是否感兴趣时,他们的期待程度超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