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数百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人在浦东美术馆报告厅,共同见证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重要时刻:“媒体关注影片”等三项荣誉揭晓,新一轮“一带一路”电影巡展启动。
经评选,中国影片《雪云》和克罗地亚影片《安全领域》获得“媒体关注影片”荣誉。《六周》主演、匈牙利演员卡特琳·罗曼和以色列编剧兼导演米哈尔·维尼克被推选为“媒体关注电影人”,米哈尔执导的影片《瓦莱里娅要结婚了》同时获得“最受观众喜爱影片”荣誉。
今年是上影节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五周年。对全球电影业而言,过去五年颇具挑战——疫情反复、流媒体冲击、新技术革命、观影习惯改变,各国电影节之间的联结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2018年“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成立富于远见,期间所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巡展机制、影人影片互荐机制等,成果颇丰。五年时间,“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从首批29个国家31个电影节成员机构,发展至48个国家55个机构,规模不断壮大。
作为上影节的特色板块之一,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迎来更多的新朋老友。他们从埃及、墨西哥、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赴上海。久违的光影盛宴因多元文化的面对面交流而更富魅力,一如本届电影周的主题“对话”,聚焦由对话开启的共鸣瞬间。
“一带一路”电影周如今成为各国电影人推荐本国电影文化的平台,也为中国观众打开观看世界的一扇独特窗口。截至目前,“一带一路”电影周共展映91部作品,分别来自46个国家的95位导演。
本届“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影片展映及见面会、荣誉评选、“光影带路”工作坊等活动举办,为电影人提供创作和艺术交流的同时,也达成诸多产业合作意向。
今年,上影节与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相关电影的拍摄发行、人才培养、内容孵化等领域提供助力。在“一带一路”电影周承办地,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举办虚拟制作峰会、影视拍摄48小时挑战赛等系列活动,推动电影节品牌资源与文旅资源有机融合。
可以预见的是,“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将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互鉴中,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展映影片丰富多元
痴迷足球的11岁伊拉克男孩追求梦想,匈牙利女高中生在乒乓球职业生涯和意外怀孕之间的取舍艰难……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了来自匈牙利、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20部最新佳作,让中国观众领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多元文化和灿烂文明。
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实践为例》研究报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唐俊指出,“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影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大片主导下市场机制的不足,构建了突破狭隘文化圈层的窗口。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唐俊表示,健康的文化生态和文化传播应该多姿多彩、百家齐放,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渠道,让观众看到多元化的电影,特别是来自小众国家的、有艺术价值的电影,“这些国家的能见度比较低,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优秀的民族文化,没有优秀的电影”。这些电影不是好莱坞式的强刺激内容,能够给人带来回味的余地,这对培养公民素质、提升整体审美以及国家的文化建设都有益处。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立五年以来,许多成员机构所在国影片通过巡展机制,进入国际舞台。由黎巴嫩和法国、美国等合作拍摄的《何以为家》,最早正是通过首届“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进入中国观众视野。2019年,这部讲述难民家庭故事的影片在中国取得了3.76亿元票房,也成为电影周的丰硕成果之一。
线下对话促进国际合作
唐俊告诉第一财经,电影节的仪式性非常重要,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它具有线上观影不可替代的情感力量,有价值共享的作用。
今年,印度尼西亚导演卡米拉·安迪妮带着她的第三部长片《尤妮的婚途》再度来到上海,她曾于2018年获得“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荣誉。本届墨西哥导演安德烈斯·凯泽带着他的作品《时间定理》来到上海,他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可以构建拉美和中国之间的桥梁。他也会努力促进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影片未来在中国的展映,他相信,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让全世界观众彼此更加紧密。
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在2019年加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今年,该电影节艺术总监西蒙·波佩克来到中国,斯洛文尼亚环保题材的纪录片《黑穹之下》也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评审,西蒙这些天看了八部来自不同国家的影片,他告诉第一财经,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看到平时无法看到的来自遥远国度的作品,这是电影节的价值所在。
西蒙说,他来自一个人口200万的国家,在上海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在他看来,电影节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