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第十年之际,上海最重要的民营美术馆之一余德耀美术馆离开徐汇滨江,在虹桥枢纽附近的青浦蟠龙古镇重新安家。
5月17日星期三,淅淅沥沥下着春雨,蟠龙天地盛大开幕的热潮还未散去,一些市民打着伞在亦古亦新的小镇中探索寻觅。与古镇一路之隔,河流、稻田、池塘、竹林环绕的四方天地,是新建而成的余德耀美术馆。江南传统民居的“山墙”和“双坡顶”结构被解构重组,两组钢桁架结构承托起美术馆的内外空间,新旧交融的风格与对面的小镇遥相呼应。
这是美术馆创始人余德耀去年3月去世以后美术馆第一场重要展览,也是其女余至柔担任馆长以来的首个重大改变。余至柔告诉第一财经,这几年她一直在思考美术馆的未来发展,“要真正扎根在上海,就要与社区共同发展。”她坦言,离开西岸也是反复斟酌的结果,“我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是否有精力同时运营两个场馆,最后做出了这个艰难的抉择。”
新馆开幕之际推出的多个展览和项目充分表达了扎根社区的心愿。主馆开幕展览“洄游”从馆藏的1500件当代艺术收藏中选出40多件,以“家”为核心概念布置呈现。秉持“流动的美术馆”理念,美术馆还将蟠龙古镇内的一座老宅“雪竹轩”作为项目空间,“走街串巷”社区公共艺术、艺术品衍生店yuz71㎡也散布在景区之中。
“我去世之后,要做一个展览,就叫‘我走向新的旅程’。”余德耀的遗言成为展览的导语。开馆展览既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如果说余德耀美术馆的第一阶段目标是‘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那么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二阶段,以‘扎根’为主,以公众为主。”余至柔如是说。
从“天人之际”到“邻居”
作为印尼爱国华侨和农业巨头,余德耀在中国最知名的身份是艺术收藏家和余德耀美术馆的创办者。2014年,余德耀美术馆落户徐汇滨江,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改造了一座飞机仓库作为美术馆在上海的第一个家,这也成为西岸文化走廊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场馆之一。“天人之际”是当时开馆展的主题,余德耀将近十年的当代艺术收藏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宣布了“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的创馆理念。
“我父亲为了回到祖国开美术馆,卖掉了印尼大部分的资产。”余至柔回忆称。余德耀对于美术馆的发展充满了宏伟远景,他先后推动举办了“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雨屋亚洲首展”“安迪·沃霍尔:影子”“KAWS:始于终点”“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等大展,2022年3月开幕的“奈良美智”是余德耀美术馆在徐汇滨江最后一个重要展览。
余至柔在2015年受父亲邀约进入美术馆管理团队,在熟悉、理解美术馆运营的过程中,她逐渐将自己的兴趣和理念带入进来,也在不断思索美术馆的发展方向。
2021年初夏,余至柔来到虹桥枢纽附近的青浦蟠龙古镇。彼时,周围已经建起成熟的居住社区,池塘绿植环绕交汇,古镇改造建设正在成型。这让她联想到那些与当地社区紧密联系、同时又享有国际声誉的海外美术馆,她相信余德耀美术馆也可以成为其中之一。她将照片、视频发给正在养病的父亲,得到了他的认同与支持。
余至柔透露,疫情期间,余德耀一直在线上关注新馆进程,并参与了新LOGO设计,可惜最终他没能到现场。余德耀于2022年3月18日在香港病逝,享年65岁。
两年过去,父女的共同愿望化作了现实。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开幕当天,馆外田地里,玉米正在蓬勃生长。余至柔告诉第一财经,等玉米成熟的时候,她想要邀请蟠龙天地的居民、游客,以及周边学校的学生,共同收割庄稼、举办烧烤派对。她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亲近艺术,也学到更多与农作物、自然环境有关的知识。
在美术馆的另一侧,艺术家徐冰的76块石头被布置在河岸边。每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英文方块字”,将76块石头连起来,是一首译自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英文诗,表达与家人的惜别之情。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会散坐在石头上休憩、打卡,或许偶然地,有人会发现石头上的符号,并带着好奇心试着解读它。这正是余至柔她想象中“艺术走入生活”的理想场景。
一段回“家”的“旅程”
余德耀美术馆的开馆展以“洄游”(AJourney)为主题,以“家”为切入点。展览从馆藏的1500件当代艺术收藏中选出40多件,是对余德耀数十年收藏的回顾,也是对于余德耀美术馆过往从雅加达到上海、从徐汇滨江到蟠龙天地这段旅程的回望。
“家”可以指向这座展馆建筑本身,它由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祝晓峰设计,“双坡屋顶”的元素来自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家”也意味着余德耀美术馆扎根社区的信念和决心;与此同时,“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位走入展厅的观众,都可以在这种意象的引导下,获得各自的体会与感受。
展览始于玻璃落地窗围成的通透空间,这里有奈良美智的白色小狗、曾根裕的“香蕉树”,烘托出一种开放的庭院氛围,与此同时,两件作品又分别可以触发关于孤独、寂寞、遗弃、等待、陪伴、疏离的感受,与关于旅行、远方的想象。
两个枕头、一块床板、旧衣服包裹的书架……每一个展厅空间都让人联想到一个拥有具体功能的家居空间。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