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电影《不止不休》公映,此刻距离影片拍竣,已等待近三年。
正式公映前,《不止不休》在北京首映,现场人满为患。人群中既有“狂飙亲友团”“白客老友团”,也有王俊凯、刘昊然、文淇、喻恩泰、郑渊洁等明星与名人的低调露面。
《不止不休》拍摄于2019年,上映前就收获诸多好评,入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新人导演王晶则凭借此片在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获费穆荣誉最佳导演。
王晶曾在贾樟柯的《天注定》《江湖儿女》等多部作品中担任执行导演,《不止不休》的幕后,是贾樟柯的御用班底,贾樟柯担任影片监制,摄影师余力为、美术指导刘维新和录音师张阳,都共同为电影保驾护航。
让《不止不休》备受关注的,还包括两位主演白客和张颂文在今年的爆火。白客在电视剧《三体》中饰演白沐霖,演活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张颂文则以《狂飙》中的精湛演技,一跃成为“顶流”。
《不止不休》的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北京。高中肄业的韩东(白客饰),带着对新闻行业的满腔热忱,义无反顾从家乡到北京闯荡。他没有文凭,用一支笔敲开媒体大门,受到资深调查记者黄江(张颂文饰)的赏识。韩东一次次深入新闻现场,顶着压力调查事件真相,最终以一篇报道让上亿乙肝病人得到关注。
影片中呈现的纸媒黄金时代同样令人感怀——调查记者铤而走险进入新闻第一现场,没日没夜赶稿,编辑部为选题激烈辩论,通宵达旦忙碌。从印刷厂出来带着油墨的报纸刚走上街头,读者的邮件和反馈就像雪片一样涌来。
在真实事件改编的基础上,电影讲述的不仅是特定时代一群新闻工作者的群像,更是对那个“纸媒为王”的黄金时代的呈现。
中国电影市场上,像这样一部从记者良知、人道主义视角去讲述的现实主义题材,几乎没有先例。
“对于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来说,这个议题本身自有其力量。”影评人奇爱博士还记得,2020年他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充满惊喜,一直在期待该片公映后将迎来的礼遇。
等待漫长,却是值得。在北京大学的映后分享会上,有学生说,看到影片里的北漂韩东,尽管生活困顿,却依然热血,对理想抱有纯粹乃至偏执的信念,“我觉得自己可以再勇敢一些。”
白客坦言,他内心与韩东一样,有一些固执和倔强,他初到北京时,也遭遇很多挫折,“但内心仍充满理想主义,充满对世界的情感。”
张颂文说,电影里面人物的命运,跟他在北京的命运很相似,当初剧本最打动他的也是韩东的理想主义,“即使自己工作颠沛流离,爱情没有保障,但他为这样的一群弱势群体发声,足以打动我。”
在《不止不休》中,张颂文一出场就贡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风尘仆仆从新闻现场出差回来,头发凌乱,一边卸下背包去倒水,一边用超快的语速交代事情,说话间一个轻微扭动脖子的动作,呈现出疲惫。
制片人刘小昭认为,张颂文最厉害的是可以和每一个人真诚聊天,并汲取养分,“他演记者的时候,记者觉得他是自己人,他和矿工聊天,矿工也觉得他是自己人。”
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导演王晶坦言,电影所拍摄的纸媒黄金时代,其实是他并不熟悉的。拍电影前,他通过监制贾樟柯的叙述,获取很多时代样貌,并采访大量媒体前辈,使得电影有了纪录片般的质感。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他担任贾樟柯执行导演,学会了具体而琐碎的拍电影的方法。北京首映式上,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电影监制、编剧王红卫说,王晶其实上了两个学院,一个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个是贾樟柯电影学院。
王晶很感慨,当初贾樟柯拍电影,他们常常为一些突发事件互相打配合,而这一次,贾樟柯成了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隔三差五,贾樟柯会到现场看一看,隔得很远,确定没问题,打个招呼就离去。在电影中,贾樟柯也客串了一场精彩表演,出演一位山西煤矿村治保主任。
对于张颂文和白客爆红带来的关注度,王晶认为,这无疑会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票房是一部电影商业逻辑必须完成的一环。但我更愿意关注,有多少人看了这部电影,多少人想要分享和讨论,这个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
在这部电影中,如果观众能感受到一代新闻人对理想、真相与公正的追寻,恰是《不止不休》的意义。
第一财经:在内地电影市场上,还没有一部聚焦记者生涯的新闻题材电影。作为首部电影处女作,你为何会想到拍这部严肃写实的影片?
王晶:坦率讲,这是一个被选择的过程。出品人唐岩之前有媒体行业从业经验,他们看到纸媒今天的状态,看到媒体人纷纷转行。他想请一位年轻导演来拍一部关于新闻人的故事,我们达成共识的点在于,记者跟拍电影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在观察、记录,并表达自己观点。
第一财经:电影里的韩东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角色,可能他的梦想不被理解,他的坚持也不被认可。这样的理想主义,与你的人生是否也有连接?
王晶:一开始我跟韩东这个人物之间产生情感连接,还不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能感知,但又不太能具体化。
回看我自己的经历,其实一直在“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