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的历程,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有过诸多呈现,但如热播剧《破晓东方》这样采用全景式记录、群像式描摹的艺术手法,可以说尚无先例。
这部正在央视一套、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以及各视频平台播出的重大革命题材剧,改编自已故历史学者刘统的著作《战上海》。原著讲述的是没有大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经验的共产党人,如何在上海解放的一年间,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解放上海、安定上海、建设上海的目标。
在编剧龙平平看来,《战上海》讲的是新中国第一大考:“能不能够过这道关,考验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能否凝聚民心,领导国家在废墟上重获活力,这是非常生动的历史素材。”龙平平觉得,将《战上海》改编成影视作品,能够填补艺术创作的空白,也让年轻观众对上海的红色历史有更深入了解。
《破晓东方》由导演高希希和编剧龙平平、秦溱联手创作,张嘉益、刘涛、李泽锋、乔振宇领衔主演。主创团队在合作过程中形成良好互补,重大革命的叙事主线与生动鲜活的细节交织,在演员选择和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令历史题材剧的观赏性更上层楼。
刘统曾经提到过《战上海》之“战”的两层含义:中国共产党占领了上海,还将继续战斗在上海。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破晓东方》对共产党人战斗在上海、管理好上海两个维度皆有丰富呈现。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党中央决定,由陈毅市长带领曾山、潘汉年等党政军领导,以及丹阳整训的数千干部,对上海予以全面接管,从而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经济特大城市的征程。
值得关注的是,《破晓东方》对“新中国第一场经济战是如何打赢的”进行了全面刻画,这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较为罕见。剧中,以陈毅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粉碎金融投机、改良生产经营方式、打赢“银元战”“粮棉战”,完成了“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大城市管理重任。
《破晓东方》中既有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有体现历史温度和人物个性的细节,既展现了战争场面的残酷与牺牲,也重点刻画了枪林弹雨之外同样惊心动魄的经济战。可以说,全剧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共产党人在军事、政治、经济、城管、民生等方面开展“立国之战”并取得胜利的历程。
再现战争史的奇迹
上海解放进程中,解放军战士入城不惊扰市民、露宿街头的故事为人所熟知。在《破晓东方》中,观众得以透过普通市民的眼睛,代入当时的情境,看见一支部队攻入城市、打了胜仗,却坚持下雨天不入民宅,睡在潮湿的马路上。更重要的是,该剧详细介绍了此情此景发生的来龙去脉,让观众了解“不入民宅”规定何以如此重要,战士们为何严格执行的原因。
上海解放前夕,完成渡江战役作战计划的野战军进展神速,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中央提出,要停下来在江苏丹阳对部队进行整训,对指战员教授城市知识、严抓纪律,为占领上海作充足的精神准备。“这个决策是很不容易的,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来完成。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龙平平说。
《破晓东方》对基层官兵逐渐适应“不进民宅”“不喝群众一碗水”等要求作了细致的呈现。主持培训班的著名作家、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夏衍,用“情境教学法”让士兵扮演前来慰问的上海市民,考察大家是否牢记《入城守则》中的纪律。
战事方面,《破晓东方》对一场极为重要,但过去在影视作品鲜少呈现的月浦攻坚战进行了细致描摹。1949年5月12日,三野第10兵团29军打响了月浦攻坚战,由于敌人地堡成群、火力猛烈,短短3天,我军牺牲近两千人。调整战术后,我军采取逐堡攻击的战术,稳步扩大战果,最终完全占领月浦地区。
为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三野下令攻打市区只准使用轻武器,禁止使用火炮和炸药。越河进攻百老汇大厦(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极为艰苦,伤亡惨重。剧中人物代降龙营长带敢死队趁夜泅渡苏州河,从北面攻进大楼,在楼顶升起国旗,后遭敌人偷袭,代降龙用最后的力气将红旗升起,这幅画面令观众感到震撼。
今天,上海这座城市安宁繁华,人们很难意识到半个多世纪之前,在脚下的土地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但正如剧中指挥百老汇大厦战斗的27军军长聂凤智所说,“几个小时之后,敌人控制的这些大楼就将成为人民的财产,保护它们就是保卫人民。”对战役历史的忠实呈现,提醒我们勿忘过去,尤其是要把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将生命交予这座城市的同胞放在心中。
新中国第一场大考
高希希在采访中谈到,《破晓东方》包括三层叙事,战略层讲述党中央如何决策和解决全国问题,战术层则是以陈毅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如何面对他们所要执行的任务,“第三层是战事层,就是战斗在上海的同志如何忘我的奋斗、牺牲,在具体工作当中帮助民众,帮助整个城市恢复和改变。”
这个剧作框架的确定,令《破晓东方》既有历史的厚度,也能让观众看到,共产党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千疮百孔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