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边境小镇,新型毒品“大黄胶囊”引发的一起命案,牵扯到境内外多个制毒网络,多方势力对峙,正邪交战,暗流涌动。日前在优酷播出的《冰雨火》,开局如一盘深不可测的狼人杀,黑吃黑,套中套,登场众人身份扑朔迷离,引发观众好奇。
剧情之外,《冰雨火》的阵容是一大亮点,陈晓、王一博组成的双男主阵容,与王劲松、刘奕君、张志坚等老戏骨飙戏。从题材、类型到演员构成,《冰雨火》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2019年的爆款《破冰行动》。
《冰雨火》和《破冰行动》均由傅东育执导。2002年,三十出头的傅东育就曾拍摄过以禁毒警察为主人公的《生死卧底》,近年连续创作两部同类型剧集,足见禁毒刑侦剧在其职业生涯中的分量。
傅东育告诉第一财经,与其他题材相比,他的确对这类故事有着天然的偏好:当人被逼至绝境后,如何反应和选择,面对重重阻碍,能否挣出一片天地,赢得生机。在他看来,生死拷问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够得到最极致且充分的表达,“我喜欢极致状态下,表达人性的崇高”。
禁毒警察与毒贩之间生死较量,禁毒一线的艰辛与牺牲,《冰雨火》和《破冰行动》的主题一致,但侧重点不同。《冰雨火》对人物的塑造投入更多,对人性的光明与晦暗、情感的复杂与隐忍,刻画也更细腻。
《冰雨火》开拍前,主创花了近两个月沿着云南边境线走访了瑞丽、腾冲、西双版纳等地,采访一线干警、毒贩,甚至去了抓捕现场。过程中,傅东育看到,面对猖獗的新型毒品和严峻的禁毒形势,一线干警付出了很多。“边境的小县城,一线干警真的是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天大的活,面临着风险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令他们身处险境的,不仅仅是正邪之间的殊死斗争,很多时候,人的情感也会被裹挟,时有挣扎。
因此,在《冰雨火》当中,傅东育希望将干警面对困境时的牺牲和奉献、对原则的坚守尽可能表现出来。正如编剧麦利雅斯和张鸳盎对片名“冰雨火”的解读:“禁毒前线的境况:如临暴雨,如履薄冰。无论寒冷还是逆境,胸中那一捧永浇不熄的正义之火,始终支撑着他们一往无前,冲破所有困境。”
源于禁毒一线故事
2019年,以广东“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为原型改编的《破冰行动》引发热议。作为当年最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之一,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等多个奖项,也是首部获得白玉兰奖的网络首播电视剧,对行业而言意义非凡。
《破冰行动》之后,很多人劝傅东育3年之内不要再碰同类题材,不仅难以超越自己,观众的目光也会更加挑剔。但当《冰雨火》的故事放在面前,他仍然决定拍摄,创作的冲动除了题材本身,很大程度上源自对自己的不满足。
傅东育总结自己在《破冰行动》中的问题:“起承转合的扣子没有扣住。”到了《冰雨火》,他希望在故事的编织上做得更缜密。在他看来,故事是否合理,对原始材料的掌控很重要。走访中听到的、采风时见到的原型,本身就具备足够的戏剧性,创作不能闭门造车。那些真实故事里的人物情感关系并非凭空捏造,“一线干警的真实爱情和婚姻,这些都是很动人的”。
另一方面,傅东育觉得,自己在类型化的探索上仍有缺憾,比如动作戏不够多、不够好,他希望能有机会通过新的作品去弥补。从目前播出的9集来看,《冰雨火》的动作戏占据了较大比重,不少打斗场面惊心动魄,节奏紧凑,比如雨林中追逃、大巴车上缠斗、屋顶上追逐,不同环境中的动作戏都经过了巧妙设计。
剧集开篇,密集的故事线交叉并,群像登场令人目不暇接,稍有走神就会遗漏关键剧情。在悬念设置和节奏感上,傅东育希望能够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在他看来,所谓类型化,实际上就是要满足观众对这类剧的心理预期,“比如应有的悬念感,冲撞,将人逼到绝境后的放手一搏,简洁的色调等。如果故事的节奏、结构没有满足观众预期,他就会弃剧”。
傅东育坦言,《冰雨火》经历了漫长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艰辛。剧组在云南西双版纳拍摄时遇到了雨季,唯有等待,32集的电视剧,A组和B组加起来累计拍了214天。疫情导致原定境外拍摄的戏份转移国内,“我们在老挝都找好了景,准备开拍,结果出不去了,于是就要搭一个镇子,找合适的群众演员,解决香港部分右舵驾驶等大量细节问题,工作量远超两三部剧”。
《冰雨火》上线一周,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也收获了正向的反馈。在采访中,傅东育对演员表现不吝赞美,在他看来,剧集目前所得到的好评,很大程度归功于演员的表演:“目前出场的20多个演员,没有一个掉链子,全部在线。无论年轻的、年长的,大家互相帮助。”
要用发展和呵护的眼光看待年轻演员
年轻演员和实力派的组合,是近年来不少影视剧的阵容搭配,看似既能保证热度,又能保证口碑,但实践中不都尽如人意,演员之间割裂的表演,对手戏无法形成火花,不仅影响剧情推进,观众也没有代入感。吸睛的阵容,有时是一把双刃剑。
《冰雨火》同样也是资深演员与年轻演员的配置,傅东育说,演员的选择上,投资方给了他很大的自由,选角的标准就是是否合适。傅东育与王劲松、张志坚等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