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科尔沁大草原,大地被绿油油的草和各式的鲜花覆盖着,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一望无际。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休憩。
不远处,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矿正在生产。纯电动矿用自卸车、百吨级无人驾驶自卸车和大型运输车在矿区往来穿梭,原煤通过封闭的传送带外运,整个作业区不见扬尘;矿区的周边也都绿化,树叶上、路边和建筑物上不见煤灰。
8月7日至10日,第一财经记者参加“绿能涌动,御风而行”绿色国家电投内蒙古行采访活动。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近4年已累计投入近18亿元,修复矿山7.7万亩,治理率100%、植被覆盖度9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95%以上。目前,该公司所属5座矿山全部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
但在2018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触目惊心”到“让人震惊”
“开一处矿山,毁一片草原,损一方生态。”这是2018年10月中央环保督察组给霍林河露天煤矿写下的“评语”。
2018年6月6日至7月6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期间,督察组副组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带队对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发现,该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严重滞后。已开展治理的排土场,部分只通过撒草籽进行简单恢复,边坡草木稀疏,大面积土层裸露。
在之后的小组会上,翟青直言,“现场所见,生态破坏情况触目惊心”“但有些情况为什么没查清楚”。正在小组会现场的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大家的神情都非常严肃、紧张,一位参加这次检查的督察员直直地站在记者身后,同样非常着急。“关键的事实数据一定要核实清楚。”翟青说。
督察组之后公布的数据显示,6年来,霍林河露天煤矿复垦资金仅有419万元,复垦面积仅为1483亩。其中,2017年北露天矿煤炭产量高达999万吨,复垦资金仅10万元,吨煤投入仅0.01元;南露天矿煤炭产量高达1799万吨,复垦资金仅85万元,吨煤投入不到0.05元。
“过去的做法是先开采、再修复。思想上也没有那么重视。”8日,霍林河露天煤矿一位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按照督察整改意见,霍林河露天煤矿和当地政府明确了“建设林、草、矿三位一体的人工生态型矿区”的生态修复目标,实施了“覆土整形、供水系统、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以及浇灌系统”六大修复治理工程。
2018年至2019年,霍林河露天煤矿按照2018年不低于5元/吨、2019年不低于2元/吨的标准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费用,累计投入2.65亿元,完成治理绿化面积10980亩。复垦绿化率提高到97%、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5%以下提高到了51.5%。
8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来到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北露天矿和南露天矿矿区。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惊。小山一般的排土场已经完全被植被所覆盖,沙棘、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植被遍布,矿山翠色欲流,花草交映,一片生意盎然。
北露天煤矿矿长刘敬玉介绍,排土场面积有12309亩。“我们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专户,2018年以来已累计提取3.48亿元。”他说,截至2022年,北露天煤矿累计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1142亩(含坡面),投入资金1.8亿元。排土场到台阶的治理率达到100%、地表腐殖土利用率达到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了95%,植被覆盖度达到90%。
刘敬玉称,治理后,区域空气好了,沙尘小了,矿区及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南露天矿矿区,第一财经记者专门请工作人员找来一把卷尺,两个人合作才测量出植被的高度,高的超过1.5米,大部分草高0.5米以上。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矿坑的绝大部分坡面也已经复垦修复,上面长满了绿草。
2021年1月,霍林河煤矿生态修复治理,倾力打造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的做法和经验,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列为督察整改看成效典型案例,向全社会推广宣传。
为矿山修复提供借鉴
“我们生态修复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其实可以给许多矿山修复提供借鉴。”刘敬玉说。
霍林河地区干旱少雨、无霜期短,每年仅有3个月的无霜期,11月份至翌年3月极寒天气可达到零下37度,高寒地区固有的气候土壤条件是制约整体治理进程和质量的瓶颈,导致幼苗成活率低,修复难度大。
第一财经记者在这里了解到,为最大程度克服自然因素限制,提高科学治理水平,保障治理效果,霍林河露天煤矿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一号露天矿排土场生态修复专项治理方案》,按照“明渠暗窖,打造海绵式排土场;外排内蓄,建设生态型露天矿”设计理念,打造“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
霍林河露天煤矿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地质环境(矿坑)治理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
2018年至2021年为基础准备期,以地质灾害防治为前提,重构边坡自然景观,实现植物措施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2022年至2031年为生态建设规划期,外排土场建立绿色培育区、内排土场建立水土保持区,将临近市区部分的排土区域建立成为生态公园;2032年至2041年为全面贯通期,南北矿全面贯通,矿区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