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政治局会议强调凸显“稳”的基调并不多见,十大经济政策看点值得关注。
1.宏观政策稳健有效推动明年经济稳中有进
本次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要求突出一个“稳”字,宏观政策将围绕经济稳定运行展开。这是因为,客观上来看,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不小的下行压力,四方面因素对经济稳定增长将形成制约。一是2022年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减弱。二是2022年供需两端偏弱的状态还有可能持续。供给方面受成本上涨、减排环保、“双限”和能源短缺影响;因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口增速放缓,影响制造业投资和就业;内需消费的恢复受疫情影响仍有一定不确定性。三是“四期叠加”形成负面效应: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启收紧周期,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受挤压;主动去库存周期,对投资形成下降压力;房地产下行周期,拖累相关产业和消费;信用偏紧周期,信贷社融增速下降导致市场融资环境偏紧;四是2021年高基数对2022年经济增速产生抑制效应。
2022年,国际环境严峻态势将依然存在,面对上述不利因素,政策层面增加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和政府换届之年,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宏观政策将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同时将重视预期管理,完善政策与市场沟通机制,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2.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有效、精准、可持续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2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动能可能继续减缓,稳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保持政策力度平稳,而且要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2年财政政策将会更加积极,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运行;同时还将肩负起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创新发展,转变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重任。
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有望前移至上半年,主要会在以下四个方面积极作为。一是保市场主体、保收入和保就业将作为积极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的主要落脚点。二是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相关支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确保社会政策要托底,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运行。三是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数量可能小幅增长至四万亿元左右,重点支持新基建、生态环保和民生项目。政策还会继续关注棚改、旧改和传统基建。四是新的规模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望在明年出台。
3.稳健货币政策将以“组合拳”维持偏松操作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宽松的必要和条件。但在实体信贷需求不足、信贷增速放缓、银行存贷比维持高位的情况下,稳健货币政策仍需继续偏松操作,灵活精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年底流动性紧张与明年经济下行压力。
当前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渐趋完善,央行精准调节市场流动性能力显著提升,且更具前瞻性。近期央行宣布,12月7日开始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并在12月15日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2万亿元长期流动性,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该套“组合拳”是央行解决当下信贷需求不足、金融机构负债状况不佳等问题的一项货币政策偏松工具,是保持当下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常规操作。
稳增长已成为2022年首要政策目标,稳健货币政策将运用多种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前瞻性,精准调节短期市场流动性,弥补季节性资金缺口。二是适度置换到期的MLF约4.05万亿元,维持中长期政策利率处在合理水平。三是可能会进一步小幅降准,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信贷投放能力。四是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金融等工具,增大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五是会尽快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与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落地,助力绿色转型。六是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红利,推进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七是合理安排房地产银行贷款,支持居民购房刚需,保障市场供给。八是合理调节相关政策,促进银行表外业务恢复性增长。九是规范债券市场发行条件,改善发债环节,促进债市平稳运行。十是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维护市场秩序,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4.推动扩大内需战略有效落地
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高层结合近期国内外发展形势做出的重要判断。会议指出,要通过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来增加内生动力。
从消费来看,2021年上半年消费恢复情况良好,下半年由于受到疫情多地反弹的影响,消费出现较大波动。教培等部分行业出现大面积裁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