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创板迎来开板五周年,五年间,国内科创生态焕然一新。作为赋能科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第一篇”,科技金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仅从数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名称中含“科技支行”的银行已近500家。
一方面,科技金融是政策所鼓励的发展方向、也是银行业挖掘新增量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面对同质化的产品竞争,银行与银行之间又如何做出差异化?这是行业关注的话题。来自浦发银行的一份数据让人眼前一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浦发银行已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六万户,贷款余额超5300亿元,服务科创板企业超过70%,在股份行中位居前列。
业绩的背后离不开服务模式升级和机制体制保障。《证券日报》记者从浦发银行进一步获悉,经过多年摸索,其围绕科技金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服务模式、组织保障体系,并建立了多样的产品供给矩阵。日前,为深入了解浦发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记者对浦发银行多家分行及其服务的企业进行了一线调研。
制度引领面向科创新兴生产力
在长江中游,被称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正演绎着一种新的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量客户在哪里?是我们在转型路上面临的第一道考题。”浦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彭超说。
从武汉顺江而下,行至长江入海口,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浦东迎面而至。这里是浦发银行的发展源头,得益于浦东的制度优势及产业发展机遇,浦发银行总行对于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思考得更加深刻。
面向新兴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是浦发银行的回答。今年初,浦发银行围绕“五篇大文章”,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数智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五大赛道”,并将科技金融作第一赛道全力推进。“以新战略驱动转型发展,全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度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力求成为科技金融生态圈的重要纽带、陪伴科技企业成长的首选伙伴银行。”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为忠说。
很快,在浦发银行开始了战略转型。机制上,成立科技金融专班,持续优化全行科技金融专业组织体系,确立了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12家重点分行;技术上,一套名为“抹香鲸”的数据监测系统可帮助业务经理精准获悉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评价体系,在不断迭代中将对科技型企业授信的风控管理标准化;产品供给上,围绕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特征,结合地方适配需求开展差异化安排,从标准件走向定制品……
在落地方面,上海分行先行先试,率先落地全行首批“浦新贷”、“浦创贷”、“浦研贷”产品,首创“热带雨林”式全生命周期科创企业服务模式,设立浦发银行上海创新中心,并推出首个孵化器“张江创孵基地”。截至2024年3月末,上海分行服务科技企业约1.2万户,服务上海地区科创板上市企业超九成,科技贷款规模超1000亿元。
武汉分行加速转型,全行上下形成共识,“打开思路,不停留在原来的贷保模式中”,并设立6家科技特色支行,打造“行业专家”型业务人员,考核机制向科技金融大比例倾斜。截至2024年3月末,武汉分行已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700家,科技贷款余额超170亿元,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40户,服务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0余户……
多元矩阵丰富科创产品体系
另一方面,竞争也在加剧。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按下科技金融加速键,或推出了适配科技创新企业的多元化信贷产品,或探索了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对此,浦发银行武汉分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田野对《证券日报》记者称,对于银行来说,最终能说服客户的,还是两样法宝,一是产品;二是服务。
亿咖通(湖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亿咖通)是一家从事汽车智能化研发、生产的科技领军企业。武汉分行对亿咖通科技金融服务从一笔上市综合授信开始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2022年,武汉分行助力亿咖通美股上市,发行了美元高级可转换票据;今年又为亿咖通匹配了相对应的研发贷款。
与此同时,亿咖通也从“独角兽”一路壮大,截至目前,其业务已遍布中国、英国、美国、瑞典、德国、马来西亚,自研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近1200余项,公司总市值已逾5亿美元。公司资本市场负责人、副总裁于晓亮表示,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资金来源及资金体量有着不同的需求,为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经营周转需求,那些“产品品类多、放贷效率快”的银行产品往往更有吸引力。
深度调研科技类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浦发银行提出了“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立体化产品矩阵”的思路,推出了“5+7+X”浦科产品体系,其中5是指拳头产品、7指重点产品、X指一套定制化、差异化产品和方案部署。浦发银行科技金融专班成员张游进一步解释称,在早期阶段,科技企业对于研发投入的要求往往不高,浦发银行科技金融要做的就是在企业发展早期,以相对小额的信贷额度介入到企业的业务中去,后期随着企业的壮大,再不断根据企业需求提高信贷额度、推出更多品类的金融产品,形成类似“热带雨林”的服务模式。
很快,随着亿咖通“出海”步伐的加快,武汉分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