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之上,飞云舒卷,海天一色。从广州黄埔文冲造船基地高处俯瞰,蔚蓝海岸边,一座双风轮“V”型直驱海上风机漂浮水面。今年下半年,这个“大家伙”将在广东阳江海域正式投入使用,叶片转动1小时,满发电量可达16600千瓦时。而这个深远海上的“人工智能巨无霸”的出现,将助力人类利用海洋能源、发展海洋经济。
眼下,一场气势磅礴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能源革命的推动下席卷全球。作为傍海而生、向海图强的中国500强企业,明阳智能是如何因地制宜书写发展“新质生产力”答卷的?
它的答案是,聚焦“大海上”“沙戈荒”和“绿电氢氨醇”战略,全面实施“筑圈建群”,全业态和全球化布局“源网荷”“风光储”“氢氨醇”,在全球掀起一场明阳的“绿色旋风”,构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特别是全球能源版图深度调整,绿色低碳已成为能源发展的主旋律。”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表示,“明阳人”将重塑技术创新力和产业链布局,打造全碳叶片下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新一轮国际、国内海陆产品线,聚焦数字能源、海洋融合开发等关键技术突破,以技术驱动绿电低成本优势,以澎湃的绿色新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
“技术至上”是明阳智能的鲜明旗帜。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明阳智能主要参与完成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超大容量风电能量转换系统的高性能服役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技术至上,创新驱动
全球首创单点系泊设计技术、拥有近3000个智能感应器、可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全球广泛海域……由明阳智能研制的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OceanX”在继浮式基础下水后,正式进入塔筒吊装阶段,此举标志着全球首创的双风轮、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OceanX可以抵御极限风速17级超强台风。”张传卫说,其奥秘就在于OceanX两座塔筒截面形状为长椭圆形,这样的设计使塔筒的长轴面受风面积远大于短轴面,当风向和风电平台出现一定夹角时,塔架受风面积增大,风力可为整个风电平台提供额外的偏航动力,从而提升风能利用效率。
明阳智能所处的广东地区,每年台风频次超过10次,这对发展海上风电是个挑战。张传卫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国际专家直言,广东海域是最不适合开发风电的海域,“开发广东海上风电的难度,堪比登月工程”。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张传卫坚信,只有自己创造市场,才能真正分享到市场的红利。明阳智能用了十年时间,完全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在2014年最终解决了被台风困扰的问题,开发出合适的产品。而此后再十年,明阳智能不断创新翼型塔架结构及轻量化浮筒设计,研制出这台走向远海的“黑科技”风机。
从全球首台5.5MW抗台风漂浮式风机,到全球首个深过百、离岸距离超百公里的“双百”深远海7.25MW漂浮式风机,再到16.6MW双转子漂浮式风机平台……作为新能源开发运营与装备制造商,明阳智能用各系列产品不断刷新“国内首台”“全球首台”“亚洲最大”“全球最大”等纪录,实现中国漂浮式风机从无到有、从浅海到深海、从单机到双转子的转变,稳居全球海上风电市占率和创新排名第一,已完成新能源全业态和全球化产业布局。
风之所及,明阳所至。近年来,面向“沙戈荒”大基地,明阳推出定制化大兆瓦产品线,实现全球最大单体水电解制氢装备和全球最长叶片的成功下线,技术创新斩获多项全球第一;从浅海走向深海,明阳推出的全球首台双转子海洋能源岛,使离岸100公里、水深100米专属经济区广袤的深远海风电开发成为可能,推动我国“环海经济带”与“环海能源带”历史性重合叠加。
“我们认为,化石能源的核心是开采,依赖资源禀赋;而新能源的本质是制造,技术创新是基础和源动力。”在张传卫看来,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新型储能、氢能等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
明阳智能专注于海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创新研发与制造,装机规模居全球前列,拥有近20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获得超过50种机型的设计与型式认证,将自主研发的风机立在深海、高原、荒漠、戈壁,给世界输送绿电。
“我们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构建了整机制造及叶片、齿轮箱、逆变系统、控制系统、升压系统、柔性直流输出系统等核心部件制造的风电产业集群,形成了适应全球各种风况的齐全产品线,引领海陆智慧大风机时代。”张传卫说。
制造当家,向海图强
在广东阳江离岸近百公里、水深近50米的海域上,伫立着一座钢结构平台,这是由明阳智能研发的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深远海高流速、高溶氧、低污染的纯净海域,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去年11月,“明渔一号”首战告捷:收获金鲳鱼9000余斤,还收获了石斑鱼、金头鲷等试验鱼种。
“我们正在开发海洋能源岛,把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