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的全新发展态势下,中国的金融行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以及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为中国金融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同时也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中,绿色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肩负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使命。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和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齐鲁银行作为山东省内首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搭建绿色金融框架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齐鲁银行将自身发展战略与省市重大战略部署保持同频共振,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了踏实走好绿色金融之路,该行已经出台了《绿色金融管理办法》《绿色融资分类管理办法》等,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同时,全行下发《关于加强绿色融资数据管理的通知》,建立数据常态化检查机制,并将ESG管理要求融入授信全流程管理。在齐鲁银行,从总行到各分支机构,已经将绿色基因深深融入业务实操中。
“四轮驱动”强化绿色金融驱动力近年来,齐鲁银行坚持战略引领,将绿色金融确定为未来三年全行发展“四大战略”之一,切实深化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以“四轮驱动”为动力,积极将各项政策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为绿美齐鲁大地生态建设锚定航向。
战略牵动。齐鲁银行以《2024—2026年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为核心,构建“1+4+N”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覆盖授信政策、业务营销、ESG风险、数据管理;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和专营部门,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设置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增速的短期发展目标;中长期方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与创新,提升绿色资产占比,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重点推动。齐鲁银行支持国家战略和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先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分类施策,支持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绿色转型,加大对新兴产业支持。截至3月末,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分别较年初增加17.25亿元、8.99亿元、7.15亿元,支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贷款余额174.96亿元。
政策促动。齐鲁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机构考核,激发分支机构积极性;加大节能减排项目支持力度,运用碳减排政策和财政贴息政策,为绿色领域重点项目提供优惠;把握山东产业体系绿色化发展机遇,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产品带动。齐鲁银行推出碳易(E)贷、能效益贷等特色产品,2023年度发行绿色债券40亿元;依托银企家园平台提供综合服务,支持个人绿色消费。截至3月末,绿色信贷余额达318.64亿元,增速31.78%。近两年先后获评山东省银行业绿色银行、ESG评价A类行。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具体举措,更是齐鲁银行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的必由之路。
“绿色+”实践,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近年来,齐鲁银行不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双碳”目标,瞄准绿色清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治理等重点方向攻坚发力,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加大信贷供给力度,为齐鲁大地打造了一张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双碳”背景下,光伏发电具有显著的环保、节能和经济效益,是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但同时,光伏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投资周期长、抵押物缺乏、起步资金不足等难题。东营某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2022年新成立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运营公司,该公司利用某企业23400㎡厂房屋顶作为场地,建设3.2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了解到客户在新建项目急需资金支持后,齐鲁银行东营分行立即组织专人上门对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机制优势,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批复940万元10年期项目贷款,并利用碳减排再贷款利率补偿机制为企业争取了优惠利率,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据了解,2023年以来,齐鲁银行东营分行累计向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放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贷款已超过7500万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616吨,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同时,齐鲁银行还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产品服务,推出多款专项产品,全方位满足各类主体绿色转型融资需求。其中,低碳益贷产品作为齐鲁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绿色低碳发展而打造的一款专项信贷产品,可有效满足客户在节能降碳、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水泥业CO_2排放量高达13.7亿吨,建材业(水泥唱主角)碳排放占比13.16%,位列电力、钢铁之后。水泥减排对实现中国碳中和至关重要。章丘某水泥公司紧跟行业步伐,决定升级技术设备,打造年产110万吨的高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