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也是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的企业内生性需求。在最新披露的2023年年报中,海康威视(002415.SZ)将数字化业务,尤其是企业场景数字化,列为了接下来业务的重要战略方向。
基于各行业数字化进程已从过去以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化,转变为贯穿全生产运营流程的数字化,即OT(OperationalTechnology,运营技术),海康威视近年已陆续推出多条产品线,形成系列数字化产品,逐步深入企业生产核心领域,成为OT厂商。
“目前部分行业面临一些挑战,但数字化转型本身是跨越周期的。”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徐习明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而海康威视做数字化转型业务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多年来深耕千行百业积累的丰富的碎片化的数字化场景、数万种型号硬件产品打造的智能物联(AIoT)产品矩阵,以及掌握的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AIOT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海康威视贴近用户需求做研发,不断将硬件产品往数字化场景扎根。
OT成为数字化主场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4.6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41.5%,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也成为绝大多数有实力企业的内生性需求。
“企业持续提升运营效率,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属于‘厚雪长坡’。”徐习明表示。
根据IDC数据,到2026年,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规模预计超过6000亿美元,五年CAGR(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9%,增速位于全球前列。
过去,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以IT技术变革带来的信息化为主,随着IT和运营流程不断重叠,为企业核心生产运营流程数字化赋能的OT逐渐变得愈发重要。目前IT与OT正在快速融合,这一趋势在智能制造领域尤为明显。
“数字化和信息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化的数据是在业务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事后录入的。”徐习明表示,采用数字化技术的企业比只用信息化的企业要敏捷很多,“我们看到,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深化应用,传统的离散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越来越和流程制造业相似,以前离散制造更多的是管人,当转向流程制造时,更多的是管理设备的可靠性,企业对设备设施运行和状态的管理、检测计量的自动化、辅助控制等方面的需求很大。”
持续创新推动OT发展
数字世界的构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只有构建了数字世界以后,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才能帮助企业对运营过程进行优化、控制、迭代,实现智能化的洞察、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是两类核心技术推动了数字世界的构建。”徐习明对第一财经表示,一是移动互联网推动了人这个要素的孪生,就是把人参与的业务交易、人的业务行为,即人相关的业务过程数字化了;二是智能物联网,智能物联网推动了人以外的因素,如设备、环境、物料、场景等的数字化。
2016年,海康威视开启智能物联战略转型,迄今转型已初步完成。其间,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构建的AIOT技术体系,已形成的物联感知智能化产品矩阵,是海康威视做数字化转型业务的基础能力,也是其做OT公司的重要抓手。
2023年年报显示,针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应用需求,海康威视在积累了30000多种型号硬件产品的基础上,研发了系列运营数字化新产品,涵盖从辅助管理的数字化到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广泛应用于电力新能源、煤炭冶金、电子电器、石油化工、快递物流、商贸零售、建材化工、生态环保等领域。
在徐习明看来,从视频监控起家逐步成长为全球安防龙头的海康威视,如今走向数字化业务的创新发展路径不是颠覆性、破坏式,而是持续性的、渐进式的。
“从做安防,到做数字化业务,这是一个很顺的过程。这些年,随着技术和产品的不断积累,我们在旧能力上持续长出新能力。”徐习明称,视频是内容最丰富的物联感知手段,海康威视从视频起步,顺理成章地往其他物联感知领域去发展,无论是红外等电磁波还是超声等机械波,都是基于过往技术积累,一步一步迁移过来的,是一个持续性创新的过程。
“海康威视始终在用智能物联网技术或产品的创新,来推动OT运营技术的进步。今天,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正在成为物联感知技术从精度到泛化应用的技术突破加速器。”徐习明表示,“移动互联网领域优秀企业已经非常多了,智能物联网领域也有机会出现更多有能力的优秀企业。”
扎根数字化场景
相比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成本的负担能力更弱,对数字化的需求更加碎片化。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务求实效的。目前我们看到,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需求,对设备、工艺的数字化需求,是远远大于财务等管理部分的。”徐习明告诉第一财经。
为应对中小企业各类碎片化、小规模、多品类的数字化需求和订单需求,海康威视打造了敏捷的运营体系,以实现敏捷研发、敏捷制造及交付、敏捷产品迭代,并根据制造类中小企业的痛点